一些事情本來時間就不多,向負責人請示工作,不少人常常遇到“等等再看”的回復。再請示,還是如故。“等等再看”似乎成了個別中層的“萬能公式”。
如果三次、四次請示,經辦人擔心“惹人生厭”,事情就有可能被耽擱下來,或者最終時間到了,不得不加班加點草草了事。
似乎有那么一種傾向,一提到執行力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基層“能力不行”、“風氣不好”,大有“一切問題在基層”之勢。
基層固然有基層的問題,這一點無法否認。甚至不少基層同志樂于做不關己的“佛系少年”、不求提拔求安穩的“淡定哥”、一切山高皇帝遠“云淡風輕”,結果導致層層衰減,沙灘流水不到頭。
但是,走不完最后一公里,單位“政令”出不了總部大樓的問題,應該說上上下下都有責任。
世界上本來有好路可走,負責人不負責,就有了斷頭路?!暗鹊仍倏础比绻浅鲇趯μ厥夤ぷ鞯膰烂C考量,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很需要沉穩的干部。
但如果是日常工作,下屬請示了還是懶得想辦法,都用“等等再看”搪塞,這就是典型的官僚主義作風。
個別中層為什么喜歡“等等再看”這個“萬能公式”?大致分析,無非這么幾點:確實搞不懂、有點怕擔責、生性很散漫、下屬會托底,反正最后都有下屬去辦,想當個“太平官”。
“萬能公式”生存的土壤何在?干部重提拔使用、輕監督管理,監督管理中寬松軟現象依然存在,評價體系中缺少基層反饋,以業績為導向的考核體系還沒有完全落到實處,干部流動性不足……諸如此類。
哪里有問題,解決方案就在哪里,這不用多講。
有句話說,針尖的窟窿,也能透斗大的風,“萬能公式”可是個大漏斗。問題在基層的斷頭路解決起來還有不少小竅門。但問題在中層,解決起來就真要下一番苦功夫了,小修小補終究解不了心腹大患,也修補不出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