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作現場向一線延伸,深入基層了解情況,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基層是為了去了解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不要有過多“身份感”。安徽鳳陽小崗村黨委原第一書記沈浩,駐村6年完成29本“民情日記”,鄉親們評價他“跟咱親近”。這樣的下基層,才能看到真情況,聽到真問題。假如生怕泥巴臟了鞋子,那就有可能讓現場變成秀場。
領導干部下基層,不管是走訪調研還是督導檢查,最終還是要解決問題。但基層情況千差萬別,各有特點,沒有誰天生什么都知道。因此,在下去調研之前,理應花時間去提前收集相關資料,在對情況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去基層。否則,到基層兩眼一抹黑,問也問不到點上,說也說不到關鍵處,看也看不出名堂。
基層同志是歡迎上級調研的,也很需要上級來幫忙解決疑難雜癥,更會虛心接受有價值的批評和建議。而對于“程式化”、“表面化”的調研,則另說了。
走基層不務實的現象,從其根源來看,既可能是領導干部沒有真心投入所致,也可能是下基層的準備功課不足,還有可能是受到身邊不良工作作風的影響。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是錯誤的。
我們要用實實在在的舉措,堅決而有力地剎住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用“真調研”找到發展的“對路子”,變“不作為”“亂作為”為“有作為”。
眼睛始終向下看,腳步一直朝前走。只有這樣的下基層,才能真正贏得職工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