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航局全年完成新簽合同額1124億元,新簽合同額正式邁上千億平臺,完成營業額476.8億元,當期完成利潤總額11.8億元,均實現歷史突破。連續兩年超額完成集團下達的18項考核指標,員工發展信心得到極大提升,奮斗的精氣神得到極大提振,公司發展質量實現重要突破。2023年,我們更有信心實現企業發展各項目標。
樹高千丈必有根,江流萬里總有源。企業之興,必有其因。當“千億三航”的光輝閃耀于星空之中,根基深藏于大地之下,我們滿懷感恩之心追根溯源尋因。5年來,公司黨委舉旗定向,不斷夯實“千億三航”根基,公司主要經濟指標穩中向好,運營質量逐年提高,干部職工隊伍工作作風發生質的改變、工作理念得到根本轉變、文化養成錨定奮勇爭先。
5年來,三航人在新時代發展中高質量前行的步伐不斷邁上新臺階。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敢于奮斗的光芒,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為迎接三航局第八次黨代會召開,我們聚焦改革、發展、黨建等三大主題,主要突出在中交集團黨委的領導下,5年來,公司黨委帶領三航人奮發有為、奮勇爭先的出彩成績、精彩故事,以專題的形式陸續呈現出來。
北至遼寧,南到廣東,碧海、藍天、風機,串聯起三航局海上風電安裝的路線圖,一路追風,馭風而行,綠色發展動力強勁。
2020年4月,中交三航局港口與航道工程實施和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施工服務正式取得“上海品牌”服務認證,三航局海上風電儼然成為上海的一張“海上新名片”。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實績往往驗證實力。
截止到目前,三航局累計參建60余個海上風電場建設,總裝機容量超1700萬千瓦,年上網發電量達340億千瓦時,約滿足1200多萬戶家庭的年度用電需求,每年可節約標煤1043.4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76.27萬噸。
品牌打造之路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作為中交集團海上風電“先行軍”,三航局立足海上風電一體化服務優勢,從零起步、投石問路,一步步開啟了從“追風人”到“馭風者”的漫漫征途。
追風于器,裝備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專業大型船機設備積蓄起三航人海上追風的十足底氣,掌握裝備主動權匯聚了金質風電品牌打造的磅礴力量。
2019年“三航風和”號順利交船,國內最先進、技術含量最高、設計最合理的第三代風電安裝船利劍出鞘;2020年“三航樁20”在深圳交船,創下當時世界最大紀錄的130米打樁船橫空出世,“三航風行”號和“三航風順”號兩艘32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船應運而生;作為中交集團海上風電產業鏈鏈長單位,三航局圍繞海上風電業務,整合“三航風華”“三航風和”“三航風行”“三航風順”等國內領先的各類資源,2022年參股成立中交海峰風電公司,整合產業鏈和供應鏈上下游單位,延伸風電投融資、運維業務鏈,實現優勢互補和多方協同,加速推動全產業鏈綜合一體化服務,助力中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今年4月,4000噸全回轉起重船、1800噸自航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2500噸自航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三箭齊發,為三航局海上風電施工再添利器。
“作為海上風電施工的引領者,打造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風電施工船舶,高質量服務海上風電產業發展,促進我國清潔能源基礎設施提速擴容,既體現了三航局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的堅定決心,更體現了三航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奮力書寫‘中交之為’的智慧力量。”三航局黨委書記、董事長王世峰如是說。
向海的最遠處眺望,最近處扎根,三航重器彰顯三航硬核力量。
“三航風和”號實現了海上風電大型單樁基礎沉樁時直接翻身,“三航樁20”可滿足105米樁長加水深、直徑5米樁粗的施工需求,“三航風行”“三航風順”同時具備安裝5兆瓦以下風機、大直接嵌巖樁施工平臺、大直徑單樁定位平臺和風機運維功能……三航局海上風電施工裝備日趨完善,海上風電施工領域競爭優勢進一步突顯。
去年3月,三航局組織召開海上風電主要船機需求分析與鋪排會議,全面分析大型起重船、大型風機安裝船等主要船機設備的現狀與發展需求。遠近并舉,在不同水深,不同施工難度等條件下,實現關鍵裝備區域化配置,合理把控關鍵裝備配置的節奏,更好融入多方聯合,迎接項目開發模式多樣化時代。
馭風于技,科技創新引領行業發展
海上風電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一場具有變革意義的同臺競技,三航人向來勇于在沒有路的地方辟出遠方。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兩大研發平臺、三大試驗基地,三航局完成風電相關科研項目共計80余項,參編行業標準8項、能源行業定額標準3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79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74項,實用新型授權205項,從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全面補齊國內施工技術空白和技術短板。
新的歷史時期,要想續寫三航風電傳奇,打造三航風電品牌,離不開核心技術的支撐,正如王世峰強調的,“要切實強化科技興企意識、提升科技興企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技術攻關,實現成果轉化,一路走進今天的三航坐標。
港灣院在自主研發的優固特品牌海上風電導管架灌漿產品基礎上提供灌漿連接成套技術,不斷升級產品強度以適應不同海域風場,進軍深遠海。5年間逐漸達到60%的海上風電基礎灌漿市場占有率,搶占了水深20米至50米海域市場,為三航局海上風電產業鏈鏈長建設做出貢獻。
及時對接海上風電項目現場的技術問題,制定海上風電項目施工技術服務清單;完成多項技術服務工作,推進現場技術問題解決;及時開展現場施工技術總結,強化工藝革新,提高施工質效……
如今的三航,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在風電品牌的賽道上已占據主動,打造出多個“首創”。四公司承建的國電舟山普陀海上風電成為國內首個在中長周期波、大水深、強淤積條件下施工的風電場,岱山風電項目一舉刷新國內海上風電建設最快等5項全國紀錄,六公司承建的興化灣海上風電二期項目成為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海上風電試驗場。再次證明科技創新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引領作用。
“日新者日進也”,面對場址深遠?;?、風機大型化、開發規?;暮I巷L電發展趨勢,三航技術研發依然在路上。深水導管架施工、深遠海整體安裝、風電運維技術、施工技術信息化研究等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克,必然為三航風電品牌的打造奏出奮進最強音。
造風于人,人才培養帶動發展大局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第三屆中國海上風電支撐結構設計施工研討會上,技術中心主任時蓓玲侃侃而談,技術中心巖土工程首席工程師張曦作“嵌巖單樁施工過程中巖壁失穩機理及對策”主題報告,技術中心杜宇受邀參加“海工裝備前瞻性技術協同發展論壇”,并做“海上風電施工、裝備與展望”主旨演講。
今天臺上的聚光燈,照亮的是每一個三航追風人,和他們身后不眠不休的日夜。2020年以來,華能嘉興2號海上風電場項目創下25天完成10根大直徑鋼管樁單樁沉樁及單月完成5個基礎承臺混凝土澆筑的施工紀錄;協鑫如東H13號海上風電項目36小時完成3根大直徑單樁淺灘沉樁,并在8月創造了單月19臺風機的安裝新紀錄……三航海上風電施工團隊爭分奪秒、逐風斗浪,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點,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工程節點。一個個小小的成功、一次次小小的推進,最終換來了項目的按時完工,甚至提前交付,而這“每一次”其實都來之不易。
“貴公司項目團隊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為我司陽江沙扒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薄百F公司項目團隊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為我司項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國華東臺四期(H2)300 兆瓦海上風電場項目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金獎,三峽新能源江蘇大豐 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
這樣優質高效的團隊組合,并不是少數。
“作為我們這樣一群平均年齡32歲的年輕團隊而言,也許經驗缺乏,也許莽撞沖動,可是這份熱忱卻絲毫未變。作為團隊的一員,我看到了李嶸的嚴謹細致,看到了武俊的果斷堅毅,看到了寧強的不分彼此,我為能夠身處于這樣的一個團隊中感到自豪”。中廣核陽江海上風電風機安裝項目技術部長沈陸匯某次匯報中的這段話,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年輕團隊的有為和擔當。
汪冬冬創新工作室在海上風電導管架基礎結構灌漿連接技術研究中,面對國外專業公司的技術壟斷以及外海艱苦的試驗環境,不懼挑戰,從零開始,屢敗屢戰,最終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
2021年6月,三航局技術中心承擔的研究成果——《基于BIM技術的海上風電大直徑鋼管樁生產質量檢測》榮獲上海市第三屆BIM技術應用創新大賽特別創意獎,三航局BIM中心團隊獲得上海市優秀團隊獎。
三航局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海上風電全周期鏈設施設備資助項目”順利通過上海市人社局綜合驗收......
海上風電揚帆起航,吹響人才集結的號角,以人才一體化發展“先手棋”帶動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大棋局”。中國交建海上風電施工技術研發中心,與國內外多家院校、科研機構、企業構建了開放式的技術創新聯盟或協同創新平臺,構建起“平臺-團隊-人才”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高端人才培養機制,聚焦鏈長建設關鍵環節,加大“高、尖、精、缺”高質量人才內培外引。
核心裝備的優勢、科技支撐的推動、改革發展的助力、三航人的不舍晝夜,共同繪就了三航海上風電發展的鮮活畫卷。風好正是揚帆時,趕路人的月,逆流者的槳,三航局海上風電金質品牌打造之路正奮輯逐浪。
策劃:三航局黨委工作部
撰稿:吳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