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中交三航局二公司承建的大治河西樞紐新建二線船閘工程召開交工驗收會,新建二線船閘通過驗收,這標志著長三角地區最大內河樞紐船閘建設完成,將進一步完善長三角地區高等級內河航道網絡,提高上海港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鞏固上海港的樞紐港地位。
大治河西樞紐新建二線船閘位于黃浦江與大治河交接處,是大蘆線(大治河至蘆潮港)的控制性建筑物,按照三級船閘標準建設,船閘閘室長350米、凈寬27米,可通行最大載重1000噸級船舶或90標準箱的內河集裝箱船。工程于2015年9月1日開工,歷時4年多建設。
工程建設周期長,為保證工程建設順利推進,上海城投航道、中交三航局與浦江鎮政府等搭建黨建聯盟,建立工作聯系平臺,在動拆遷、擴建道路、改建垃圾站等與村民切實利益相關的事情中提供幫助,同時采取改進工藝、設置降塵設備、綠化裸土、清掃道路等措施,保護當地環境,為村民辦實事,有效地化解村民的憂慮,保證了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新建船閘主體結構閘室和內外引航道共有3100多米長,9米多高的墻身采用現澆混凝土施工,墻身施工位于10米至12米的深基坑中,如果采用木模或普通鋼模施工,現場將會面臨頻繁的起重作業和交叉施工,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起重設備和人員,這將會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和成本壓力,同時施工質量難以保證。為解決這一難題,項目團隊經過研究比選,自行設計了“模架一體化”的模板體系,采用整體式懸臂臺車和鋼模板組合的施工工藝。在現場一次性將臺車和鋼模板拼裝完成,鋼模板和支架形成一個整體,后續每分段墻身施工時,通過一體化模架的軌道整體移動至下一施工段,僅需4個小時即可完成一段墻身的模板拼裝。在外引航道墻身結構施工中,項目建設團隊對模架一體化進行改進,取消墻身結構中的對拉螺桿,以進一步提高墻身結構的整體性、耐久性和表觀質量。該工藝共獲得3項實用新型專利。
新建二線船閘施工過程中共需開挖出運100多萬立方米的土方,這些土方能夠將一個標準足球場堆放至160米的高度,土方出運量極大。如果采用陸路出運,渣土車將會對附近農村道路產生嚴重碾壓,破壞農村道路,污染道路,同時產生揚塵、噪音等問題,影響村民日常生活,而且陸路出運效率低,影響后續施工。為解決這一難題,項目建設團隊充分利用黃浦江和大治河天然航道,將100多立方米的土方采用水路出運,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環境,節約了大量成本,保證了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大治河西樞紐新建二線船閘將進一步加快上海建設“連接江浙、對接海港”的內河高等級航道網絡,提高上海港集裝箱水水中轉的比例和效率,鞏固上海港樞紐港的地位。
新建二線新船閘投入運行之后,還將有效提升地區的環境質量和防汛能力,保障城市運營安全,支持地區經濟發展。(二公司 王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