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伯提溜著一袋子冰水,遇到了西安市地鐵10號線一期工程站后3標段的施工員孟啟翔:“小孟啊,我家門前的‘大擋板’裝好了,效果真是杠杠的,我現在每天都能睡個安穩覺。天氣熱,特意帶了幾瓶冰水來感謝你們嘞!”
張老伯提到的“大擋板”其實是西安市地鐵10號線一期工程的聲屏障。作為連接主城區與渭河北岸地區的軌道交通快線,西安市地鐵10號線一期工程是西安市重要的民生工程,其中聲屏障施工便是治“噪”守“靜”的主要措施。
然而聲屏障施工覆蓋作業面廣,不同區間的聲屏障類型和施工進度各異。運輸材料的“隆隆聲”、起吊屏體的“嗡嗡聲”、擰緊螺栓的“啪嗒聲”交雜在一起,宛若一首施工“交響樂”。雖然作業聲響難以避免,但項目團隊堅持在每個環節“對癥下藥”,以最大限度降低噪音對周邊居民的影響。
項目總工張坤鵬注意到,吊車逐個吊起聲屏障后,再由工人手動安裝,整個過程耗時較長,且吊機持續運轉,噪聲不絕于耳。“提高工效,縮短屏體安裝時間是減少噪音影響時間的最好辦法。”于是,他提出設想:在地面將3塊屏體拼接完成后整體吊運,縮短吊機作業時間,減少噪音。
為此,項目團隊采集現場數據,自主設計了一個用于屏體拼接吊裝的定型支架。該支架用鋼結構模擬立于屏體兩側的立柱,頂部設置吊鉤便于吊運,底端設置兩個卡扣可對屏體“收放自如”。
這一小小的創新舉措,讓屏體安裝速度提升了50%至60%?!艾F在安裝3塊屏體,只需要爬一次就能搞定,速度快了,噪音持續時間短了,我們干活的誤差也小了,真是一舉三得呢!”工人師傅在安裝屏體時不禁感嘆道。
“張伯伯,這是給咱們家送的新耳塞,最近感覺這施工噪音還大嗎?”孟啟翔負責發放降噪用品,并收集居民對于項目施工意見建議。
“小伙子,你們這施工也沒多大影響,隔三差五的又發耳塞又來關心我們的想法,可感動哩!”說著說著,張老伯皺起了眉,“但打這地鐵開始調試,每天轟隆隆地好幾趟,可真是要了老命了!以后不會天天都這樣吧?”
孟啟翔趕忙安撫發愁的張老伯,掏出隨身攜帶的項目宣傳冊,指著地鐵模擬圖上軌道兩旁的聲屏障說道:“您看,這兩邊的擋板就像隔音板,等全都安裝好,地鐵運行的聲音就會被隔絕在里面,您就放心吧!”
為兌現承諾,項目團隊開啟了日夜不間斷的輪班“大會戰”,以趕在地鐵試運行前完成所有聲屏障的安裝工作。
“在20公里‘戰線’上,300多人、30多輛吊車同時奮戰施工,想要每個施工環節的質量與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真正做到又快又好,必須建立一套‘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到人’的作業工法。”安環部副部長張希林如此介紹。
項目部將施工區域劃分為多個網格化管理區,把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分配兩班實行錯峰施工,保證每個時段每個管理區都必須有一位現場工程師,從班前教育到工完料凈,做好全過程管理。
同時,項目部還組織青年員工組成現場“監督員”,他們頭戴藍色安全帽、佩戴紅色袖章,深入施工一線。對屏體吊裝安全和安裝后的螺栓緊固質量進行嚴格監督檢查。
“吊車鋼絲繩是否合格、聲屏障安裝過程是否合規、質量是否達標,每道工序我都會認真檢查。高質量,‘0’返工,這施工進度就不會被踩剎車?!弊鳛樾聲x“監督員”的孟啟翔收獲頗豐。在經過兩周“理論+實踐”培訓后,監督員們成為了這場“大會戰”中的“游擊隊”,積極配合經驗老道的安全員、質量員,穿梭在各網格化管理區中,確保安裝安全平穩、高質高效地推進。
如今,飛馳的地鐵“靜悄悄”地跨越涇、渭兩河。張老伯坐在家中,望向窗外高架上飛馳而過的地鐵,隔著聲屏障和玻璃窗只能聽到輕微的震動聲,他滿意地喝了口茶,起身道:“坐地鐵去市區接孫子放學嘞!”
來源:二公司
文圖:韓軼凡 李信明 廖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