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召開五周年,公司各級黨組織以此為契機,正在持續推動“回頭看”相關工作,總結工作得失,汲取經驗教訓,不斷推動工作前進。
回顧五年來的黨建工作,各級黨組織各有特色,虛化、弱化、淡化、邊緣化的問題初步得到解決。各級黨組織雖然做法、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在不同程度上講,都積累了經驗,優勢互補將成為一種有價值的選擇。
自身奮斗形成的經驗不會永遠適用。近年來,在所屬公司黨組織層面,有的單位以“三基工作”夯實了黨建工作基礎,有的以“黨建聯建”延伸了黨建觸角,有的以組織生活糾正了認識偏差;在項目層面,把解決問題作為黨建工作的最大特色,特別是有的黨組織充分發揮作用,在效率效益、隊伍活力、環境保護、質量安全等領域實實在在推動了項目建設。這些成果都值得我們為之點贊,是我們寶貴的經驗和財富,值得總結、值得銘記。
但是,任何獲得成功的經驗做法,都僅僅是適應了當時當地的環境,是對當時當地主客觀環境的有益反應和反作用,并不能成為永恒的金科玉律。如果盲目相信自身過去的經驗,往往會陷入路徑依賴,讓思想固化、行為僵化。所以向他人學習,引進源頭活水,激活自身一池春水,至關重要。尤其是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工作越來越重要、工作面和工作強度持續加大的背景下,像海綿一樣吸取他人經驗變得不可或缺。
通過相互吸收經驗可以實現集體奮斗。獨行快、眾行遠,快是短暫的,遠才是長久的。相互學習經驗的本質是集體奮斗。一個單位、一個組織自主地開展黨的建設和企業改革發展工作,是必須的,也是總結提煉自身特色經驗的有益做法,但是不能把自己孤立起來。
一般來說,相互學習經驗存在五種障礙:第一種是認為自身黨建和改革發展工作一直走在前面,沒必要學習別人的經驗;第二種是盡管自身做得不一定優秀,但學習別人的經驗會“露怯”;第三種是自己的經驗不想被學走;第四種是認為自身沒有任何經驗可以被別人學習;第五種是認為反正差距已經過大,追不上就放任不管。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把自身獨立于集體之外,讓可以共享的經驗成為“獨門獨戶”不外傳的東西,讓組織不斷重復交學費、一切都“重起爐灶”,有損集體奮斗的共識。
小門小戶的“手工作坊”,根本難以應對黨建的“大生產”時代,這樣的比方未必準確,但是有助于我們理解問題本身。即便是出經驗、出特色的專項工作,也不可能單獨依靠某個單位、某個組織包打天下,更不能靠個人沖鋒陷陣,而是要依靠集體行動、集體成就、集體經驗的歸納總結,最終才能形成經得起邏輯推敲、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有效經驗。不要讓經驗成為“盆景”,我們顯然也不可能依靠“盆景”來獲得發展的新空氣。為了營造集體奮斗的氛圍,我們必須廢“井田”,開“阡陌”,打開自我束縛,打開心胸格局,共享經驗成果,共同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自立自強是經驗互鑒的重要基石。武俠小說中常常出現一個場景:某個人偶然間得到了一本武功秘籍,然后就學成了天下第一。但這畢竟是小說,現實卻要難得多。都是同一套教材,“秘籍”都一樣,但考上清北的鳳毛麟角。這就說明,我們即便是想學習別人的經驗,打鐵還需自身硬,自己也要刻苦鉆研,總結自己的一套經驗,形成系統性思維,才會更有能力學習別人的經驗。否則,即使經驗就擺在眼前,還是看不懂、學不會、更學不精。
學習別人的經驗絕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原模原樣的“拿來主義”多半都是無效的。原因在于,照抄照搬的東西只是適應別人所處的環境,與自身的環境往往不相適應,東西完全是別人的,制造東西的“思想”也自然完全屬于別人,缺少基于自身環境的思考,缺少針對性解決問題的意識,學習就成了“邯鄲學步”。
黨組織和個人的能力就像一張捕魚的網,只有不斷學習總結,逐步結成一個一個的網點,學習總結越多,網點越密集,網越來越大,才能兜住干大事業的千鈞重擔。
當前,我們在五年“回頭看”的工作中,全力以赴拉長版、補短板、固底板,努力打造學習型組織,我們自然更應該少一些門戶之見,把自身特色和經驗借鑒結合起來,像海綿一樣吸取他人經驗,為我所用。借來一個火種,就要讓它形成燎原之勢。
文字:裴絳璐
編輯:王心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