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7日,《勞動報》6版“就業”對中交三航局二公司高位福利進行了報道——
雖然今年入夏以來還沒有一個高溫日出現,但這并不妨礙不少單位已早早向職工下發了福利品。
高溫福利,你拿到了些什么?這成為不少網友關心的話題。記者調查發現,對于絕大多數職工來說,或許到手的這些物品并不存在任何“驚喜”,因為他們哪怕是“閉著眼睛”也能猜到是什么東西。那么既然是福利,能否讓職工感到更貼心呢?
內外勤對“老六樣”看法不一
“毛巾、沐浴露、花露水、風油精……”一位滬上知名國企的員工告訴記者,“從我進單位開始,年年如此,幾乎不變。”
調查發現,榮登夏季高溫福利品“排行榜”最前列的分別是:毛巾、沐浴露、洗發水、花露水、綠豆、風油精,幾乎可稱為“老六樣”。除此之外,還有洗衣液、仁丹、驅蚊用品、肥皂、菊花等,比例也較高;再有的則是飲料、水果、牛奶等,大多出現在合資和外企之中。
那么,對于這些高溫福利品,職工是否滿意呢?調查對象可謂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度。環衛、電力、外賣、司機等一線職工對此均表示認可,他們紛紛表示,雖然“老六樣”的價格并不高,但對于自己來說比較實用,尤其是毛巾、沐浴露、洗發水、風油精等,一旦遭遇高溫天,更是幾乎天天用得上。
而對于非外勤的職工來說,就有了不同的意見。“每年都是發這些,感覺用處不大,有時都不愿意帶回家,或者送給親戚朋友。”
發什么怎么發由企業自行根據國家人社部等制定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決定,里面僅規定了:用人單位應當為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的勞動者供給足夠的、符合衛生標準的防暑降溫飲料及必需的藥品。而上海市總工會、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教委、市安監局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服務職工經費保障的意見》中,也只說明,工會經費可用于高溫天氣下基層工會開展一線職工慰問活動,購買防暑降溫用品及食品飲料。
記者咨詢多位法律專家得知,目前,高溫福利并不具有法律強制意義,而是體現企業人性化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換句話說,高溫福利品該發什么、能發什么,這些并沒有強制規定,而是各企業自行決定。
雖然諸如毛巾、花露水、綠豆等“老六樣”成為傳統,不過這些專家也都指出,從字面上解讀,既然是高溫福利,體現“高溫”二字就很正常,因此更多地偏向防暑降溫以及勞動保護并無不妥。
創新產品受職工歡迎
有意思的是,記者發現,少數單位還真發放了不少充滿個性的高溫福利品。例如,在滬上一些創業公司中,今年的福利品名單中就有手持無葉風扇、凈水壺、晴雨傘和健身飲水杯可以選擇。
還有的在發放方式上進行了創新。總部位于上海的中交三航二公司是一家建筑企業,從前年開始在普發傳統高溫福利品的基礎上,多了一道“選擇題”。公司在官方微信上列出8樣高溫慰問品供職工選擇,今年的包括空調被、保溫壺、食品料理機等日常生活用得到的產品。公司以項目部為單位,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選定一樣作為自己項目部的高溫慰問品。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全總和上海市總工會的相關要求,該公司大部分的勞務工不久前以派遣員工的身份加入到公司職工的大家庭。雖然在工會組織關系上仍隸屬于勞務派遣公司,但可以享受與正式員工相同的工會福利。
福利品成關愛職工“溫度計”
“從職工勞動防護的角度來看,單位發放的綠豆、風油精之類沒有問題,這是企業針對高溫季節特點保護勞動者健康的必要舉措之一。”滬上勞動法專家、HR全流程法律顧問副總裁譚蔚指出,對于一線戶外職工來說,這些高溫福利品就比較適合,也很實用。
不過,譚蔚也認為,企業在高溫福利品的發放過程中也應更為靈活、更人性化,盡己所能根據行業特點、崗位特點為職工準備。“不少企業的高溫福利品為何多年一成不變,這其中也有不少原因。”譚蔚指出,一方面,部分公司的福利品發放都是采取外包的形式,常年缺乏創新,同質化現象嚴重;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用于高溫福利品的金額有限也是重要原因,低廉成本導致無法有所替換。
目前,部分有條件的企業已根據職工個性化需求,購買適合不同崗位的高溫福利品。對此,譚蔚也表示值得鼓勵,“高溫福利品也是企業關愛職工的‘溫度計’,企業對職工用心了,職工自然也會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