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作為一家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國企,中交三航局卻一直保持著蓬勃發展的朝氣,尤其是近年來,該公司憑借靈活的經營戰略、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善的管理體系,成為了海上風電安裝領域的主力軍,其6項技術成果更是打響了該企業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11月11日,筆者從中交三航局獲悉,該公司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海上風電整體安裝經驗的企業,其6項技術成果獲得國家專利。
據了解,該公司于近日一舉中標兩個國內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成為此次新能源建設領域風電場施工安裝的最大贏家。
進軍新能源領域
“以經營為龍頭,加強領導、主動出擊、全員參與,公司領導分條線、分片區負責指導工作。”這是三航局董事長方彥在今年工作務虛會上確定的經營工作思路。為此,該公司緊緊圍繞“兩新三并舉”(即“新領域、新地域,中外并舉、水陸并舉、東西并舉”)的戰略方針,努力調整產品結構,變直線化管理為區域化、片區化管理,進一步強化了經營意識。
該公司成立了以方彥掛帥的風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船機設備、市場推廣、科技研發3個工作小組,分別由副總經理顧巍、季振祥,總工程師曹根祥擔任組長。同時,該公司還成立了包括基礎組、設備安裝組和設備改造組在內的課題專項小組,專門攻關潮間段的風電施工安裝設計方案以及深水段風電施工安裝的工效提高問題。
自5月份海上風電項目發標起,三航局就集中專業人員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對施工方案進行逐步深化和落實,并著手對標書進行制作。該公司還把在走訪中聽取的當地政府和環保部門對環境保護的建議寫進標書,作為施工安裝方案的有力佐證。最終,這一方案被專家認定為“研究深入、可行性強”,得到一致好評。
三航局此次分別中標江蘇東臺20萬千瓦的潮間帶風電場和濱海各裝機容量為30萬千瓦的深水段風電場項目,中標總額達28.3億元。
據悉,相比近海深水段而言,我國潮間帶海域廣闊,適合建設海上風電場的區域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受潮水漲落起伏的影響,沿海的潮間帶一日之間水位變化較大,有的時段甚至“露灘”,這給風電基礎施工和風機安裝造成很大困難。目前,世界上暫無在潮間帶建設風電場的先例,三航局此次承建的風電場將首開先河。
6項成果獲國家專利
“早在2006年,公司就前瞻性地進入海上風電安裝市場。”據三航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受海洋惡劣環境的影響,安裝重400多噸、高123米的風電機組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三航局在我國首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的建設中,成功地安裝了34臺風電機組。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海上風電整體安裝經驗的企業,三航局通過自主創新,解決了在水深10米的近海深水段進行海上整體吊裝時,風機整機與基礎承臺對接的緩沖問題和精確定位問題,擁有風機整機運輸和吊裝的成套安裝技術和設備。
目前,該公司申報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安裝用平衡梁結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安裝用機座安裝結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柔性安裝系統、海上風機基礎施工中塔筒基礎環的調平結構、淺水區風力發電機組安裝專用潛水駁船等6項技術成果已獲得國家專利,并另有6項申請獲受理專利。
破解多項世界難題
三航局是一家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國企,主營業務是碼頭、船塢、路橋、鐵路等建筑市場,是國家僅有的具有水工建設總承包資質的三家特大型建筑施工企業之一。在全國評選國有企業500強時,三航局曾被冠以“中國的脊梁”國企稱號。
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是國內乃至亞洲首個海上風電場項目。三航局憑借幾十年的施工經驗,在項目還沒有立項的情況下,就斥巨資進行船機設備建造。到2008年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建設安裝項目招投標之時,該公司憑借一整套特色鮮明的安裝體系和可行性強的設計方案,一舉中標。
2008年9月28日,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風機基礎工程開始打樁。該公司首創的高樁承臺基礎設計代替了國外常用的固定方案,有效解決了風機承載、抗拔、水平移位的技術難題,翻開了世界海上風機基礎建設新的一頁。
國外的海上風電安裝常常通過海上平臺實現分體吊裝,或借助特殊船機設備進行整體吊裝。三航專家小組在進行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安裝方案設計時,考慮到海上作業受海況、風向、風速、潮差、暗涌、過往船只的影響,大膽提出風機陸上整體組裝、海上整體運輸、海上整體吊裝“三步走”的安裝方案。
該公司與高等院校共同研發,在短時間內破解了風機吊裝時如何保持“穩”與“精”的難題。風機由玻璃鋼制造,極易碎裂,按照設計要求,風機整體吊裝時塔筒與基礎承臺接觸的速度相當于一位老人緩慢地坐到沙發上,同時安裝時間又是在俯仰之間,兩段塔筒對接時螺栓法蘭的中心對準誤差不能超過2毫米,這些難度是難以想象的。三航局與高等院校合作研制的軟著陸裝置,成功地解決了在海洋惡劣條件下風機安裝的技術難題,實現了風機整體的沉穩落座、精準對接。
2009年3月20日,被稱之為“亞洲第一吊”的首臺風電機整體吊裝成功。2009年9月4日,首批3臺風機并網發電。2010年2月27日,全部34臺風機安裝完成,并于同年7月全部實現并網發電。
在這期間,三航局斥資3億元為海上風電安裝度身定制的2400噸起重船“三航風范”號發揮了關鍵作用。風機整機能夠在起重船雙鉤聯動的作用下,借助吊鉤GPS完成粗定位,并在軟著陸系統和精對位裝置的作用下,精準、穩妥地與基礎承臺過渡段塔筒實現對接。而完成這一過程只需兩個半小時。此外,6000噸級專用運輸駁的加盟,不僅提升了海上長途拖運的平穩性,而且提高了運輸效率。組裝好的風機整機外形龐大,極易在海上運輸時因船舶搖晃造成重心移位、風機傾斜等現象,專用運輸駁解決了這些問題,而且一次可運輸兩臺風機整機。
高新技術鑄造企業品牌
三航局依托首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研發能力,在海上風電建設安裝上不斷創新,以“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為目標,不斷完善不同海況下的風電安裝方案,成功鑄造了企業品牌。
去年,該公司在江蘇響水近海風電2兆瓦試驗風機安裝中又獲得成功。江蘇響水近海風電2兆瓦試驗風機安裝采取全新的工藝,將風力發電的陸上安裝移到海上,大大降低了駁運和安裝成本,該項目被列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同時,機組安裝采用由半潛駁座底與陸上1000噸履帶吊組合成的海上大型吊裝設備進行分體安裝,施工技術屬國際首創。
響水風電2兆瓦試驗風機輪轂中心高70米,風葉展開半徑93米。在沒有穩固海上平臺的情況下,實現分體安裝存在一定的風險。臨戰前夕,半潛駁在風機承臺順流側開始注水下潛,7條工作船全部到位。夜間,海上突然風起浪涌,海浪高達3米,布置好的船舶相互碰撞,塔筒在運輸駁上劇烈搖晃,涌浪不斷沖擊1000噸履帶吊,險情不斷?,F場立即組織搶險突擊隊,一直奮戰到第二天早晨7點,最終化險為夷。
在水深4米的近海淺水區,風機“靜對靜”分體安裝避免了整機吊裝時受到風速、潮時、暗涌等海況的影響。該試驗風機已在今年4月份并網發電。
據了解,今年,三航局又承接了東海大橋附近一臺36千瓦和一臺50千瓦試驗風機“升級版”的安裝任務,在風機裝機容量上也有了新突破。(顧國強)
(《中國水運報》2010年11月12日第7版,央視網2010年11月15日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