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后,中交三航寧波分公司將帶著技術專利參加我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招投標,包括大豐和東臺兩個潮間帶風電場項目。這是繼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順利完工后,公司在風電領域的又一次重磅出擊。
作為國內第一家有大型海上風電整機安裝成功經驗的企業,中交三航寧波分公司創造了我國風電場建設史上的多項“第一”,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柔性安裝系統、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安裝用機座安裝結構等6項技術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并另有6項申請獲受理專利。
中交三航寧波分公司作為一家老牌國企,何以有底氣參與強手如云的競標,又何以在綠色新能源的開發中站穩腳跟,占據先發優勢?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進中交三航局寧波分公司。
調準船頭 搶占先發優勢
中交三航寧波分公司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的所屬企業。36年來,公司一直以碼頭、堆場、船塢、水利、公路橋梁等為主營業務,并在水工專業領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據介紹,公司曾建設寧波江夏橋、舟山新城大橋、舟山大陸連島工程響礁門大橋等橋梁工程,并承建了寧波港區95%的碼頭。在水工領域,公司技術設備力量雄厚,發展一直順風順水。
近幾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作為公司主營業務的水工市場受到一定沖擊。另外,水工建造海岸線逐漸減少,水工建設市場逐年飽和,呈現下滑趨勢。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審時度勢,及時對企業施工領域地域、發展方向等作出調整。
2006年,公司將目光投向海上風電安裝市場。公司決策層通過對國內外市場的調查研究,認為在新能源開發迅速升溫的背景下,海上風電由于噪音限制小,產出能量大,更具發展前景。2007年,公司正式進軍海上風電施工市場。2008年,公司一年多的研發與投入終于帶來回報,憑借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公司在眾多投標企業中脫穎而出,贏得業主青睞,成功中標——承建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建設安裝項目。
技術革新 攻破難關險阻
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其海域面積約15平方公里,由34臺高123米,旋轉直徑90多米的風機組成,單機容量3兆瓦,總裝機容量10.2萬千瓦。目前,全部風機已并網運行,預計每年可發電2.6億千瓦時。屹立在東海大橋海面上的這34臺風機實現了中國發展海上風電的夢想。
承建全國乃至全亞洲首個海上風電場,公司幾乎是“摸著石頭過河”,每一步都走得尤為慎重。
風電基礎建設,考慮到東海海域淤泥較深,公司以高樁承臺作基礎固定,有效解決高聳風機承載、抗拔、水平移位等技術難題。高樁承臺基礎設計也成為世界海上風機基礎建設的首創。同時,公司斥巨資,為海上風電安裝量身定做了吊力2400噸的起重船“三航風范”號。借此,風機整機能夠在起重船雙鉤聯動作用下,精確、穩妥地與基礎承臺過渡段塔筒實現對接,而完成全部動作,只需短短兩個半小時。
除了大手筆的“三航風范”號,公司還著力于船機設備改造。完成組裝后的風機體型龐大,高達123米,旋轉直徑90多米,極易在運輸過程中發生重心移位、風機傾斜等情況。因此,公司埋首研究這一難題的解決方法,經過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成功建造了6000噸級的專用運輸駁船。巨大的專業運輸駁船一次可運輸兩臺風機整機,再配合公司自主研發的井字架和平衡梁裝置,就組成了“最佳拍檔”。“三駕馬車”并駕齊驅,解決了運輸過程中的平穩性問題,還提高了整體的運輸效率。
在風電場建設中,安裝技術問題的破解是重中之重。在海上風機整體吊裝過程中,解決好風機整機與基礎承臺對接時的緩沖問題與精確定位是關鍵。風機整體吊裝與基礎承臺對接時,既要避免風、浪、涌等綜合影響下起重船搖晃導致與塔筒的撞擊,又要保證風機與基礎承臺精確定位對接,這是風機安裝前必須克服的技術難題。為此,公司工程技術人員聯合同濟大學等高校,通過8個月反復實驗與不斷改進,研制開發了風機整機安裝軟著陸同步頂升精定位系統。這一關鍵技術的研發成功,一并解決了風機整機與基礎承臺對接時的緩沖期和精確定位等核心問題。從第1臺至第34臺風電機的成功安裝,中交三航寧波分公司在這方面的技術越來越嫻熟,速度越來越有保障,最終提前一天完成整個風機整機的安裝工程任務。
邁步前進 開拓全新領域
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工程的成功承建,是中交三航寧波分公司轉型過程中邁出的第一步。站在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公司秉承“兩新三并舉”戰略思路,引導企業向著更為廣闊的市場發展。
“兩新三并舉”即“新領域、新地域、水陸并舉、中西并舉、中外并舉”。據公司政工部部長李益平介紹,這一發展戰略既提出了企業在地域上的發展目標,又是對專業領域的擴展,核心是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它表明企業在開拓全新專業市場同時,并沒有放棄具有傳統優勢的水工專業市場,而是面對未來,著力培育更強的核心競爭力。
從地域上看,之前企業承接的工程主要集中在浙江及周邊地區,但近幾年企業正在努力跳出浙江,向中西部、東北,甚至海外發展。在專業市場領域,公司已經進入并在進一步開拓海上風電安裝、高速鐵路建造等市場。目前,企業已承建哈大線(哈爾濱至大連)和大西線(大同到西安)兩線中的兩段高鐵,以及馬來西亞檳城二橋工程。這些都表明公司正在地域上不斷向外輻射,在專業市場上不斷拓展。(陳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