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發和使用綠色能源,當下已是一個全球關注的重點話題了。
近日,我有機會跟隨第三航務工程局的科技人員,參觀了中國第一個也是亞洲第一個海上風力發電場,既獲得了新知,也感受到了鼓舞與啟迪。
這個風電場位于連接臨港新城和洋山深水港的東海大橋兩側,所以名叫東海大橋風力發電場,目前已經建成的是東側部分。從橋上望去,34座高逾30層樓的白色塔筒矗立在水面上,上有修長的葉片隨風優雅轉動。就在這一片寧靜之中,101兆瓦的綠色電流沿海底電纜源源向陸地傳送,它可供上海20多萬戶居民使用一年。
陪同的朋友介紹說,我國海上風能的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但如何開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的技術難度要高很多。譬如這東海大橋風電場,光要將每個重達700余噸的“大風車”安裝到海床上,就是極大的難題。
顯然,海上施工要受到海底地形、工程地質、風浪潮涌及環境腐蝕等復雜自然條件的影響,而且年有效工作天數不足一半時間。朋友介紹說,國外的海上風機施工,主要以分體吊裝為主,整體吊裝雖然也有成功的個案,但技術是嚴格保密的。而國內在這方面還是個空白。東海風電場的風機采用什么方案安裝呢?已擁有跨海大橋施工成功經驗的三航局科技人員,經過科學研究和充分論證,決定發揚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大膽創新,采用整體吊裝方法來實施。那就是將風機的主機、輪轂、葉片、塔筒等設備在陸地上組裝完備,然后通過半沉式工裝船將它運送到風電場海域去整體吊裝,來盡可能的縮短海上的施工周期。
他們為此自主研發了海上精確定位和軟著陸緩沖裝置系統,由此獲得了6項國家專利和6項受理專利,成功解決了海上惡劣自然條件造成的無數技術難題。同時“度身定制”了最大起吊高度達到120米,刷新亞洲紀錄的2400噸雙臂變幅起重船“三航風范號”。于是,一座座連帶葉片在內高123多米重700多噸的風機,任憑風吹浪打,全被“侍候”得像讓老人輕緩落座到沙發里一樣穩妥安全,與樁基的銜接精度誤差不超過5毫米!即使在冬季的惡劣環境下,他們也一個月完成了組裝10臺、吊裝8臺,使34臺風機一一圓滿成功地安裝就位。這就為我國海上風電場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也由此而成為繼荷蘭、丹麥和英國之后又一個擁有海上風電場的國家。
據說,三航局是曾被冠以“中國的脊梁”稱號的特大型國有企業。在我看來,東海上挺立旋轉的風車,正是這種脊梁精神的象征……(倪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