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在上海的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是國家特大型水上施工企業,曾被冠以“中國的脊梁”國有企業稱號,近年來不僅建港、架橋、筑路,而且涉足高速鐵路、海上風電,積極拓展新領域。
除了參與建設著名港區、大橋、造船基地等水上工程,并成功進軍鐵路市場外,中交三航局還在綠色新能源領域,承建了上海東海大橋102兆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和江蘇響水近海風電場2MW試驗風機項目,其中前者是國家發改委核準的國內第一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工程;后者位于具有典型潮間帶特征近海淺水區,基本國內所有海上風電施工的各種元素包含其中。通過這兩個項目的實施,結合我國沿海的海況條件和地質演變,中交三航局已開發出潮間帶、近海和遠海風電項目成套施工和安裝技術,顯示出獨特優勢。
兩大項目顯技術優勢
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是由中交三航局承建風機基礎土建及金屬結構安裝工程,以及風電機運輸、安裝、電氣、通訊連接、警示系統施工。海上風機基礎涉及諸多復雜技術領域,設計人員根據國內軟土地基和海上風機運行的特殊條件,采用8根直徑
東海大橋附近海域年有效工作天數僅有170天左右,海上風電基礎施工與風機吊裝過程受風荷載、波浪荷載以及潮汐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他們通過研制適用于海上風電機整體吊裝的軟著陸裝置,實現風機整體平穩、安全、可靠地安裝就位。通過多項措施綜合運用,創造了在冬季惡劣環境下一個月組裝10臺、吊裝8臺的新紀錄。作為國內首個近海風電場項目,上海東海大橋100兆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有著重要的試驗及示范意義。
中交三航局投入的第二大風電項目是江蘇響水近海風電場2MW試驗風機項目,試驗風機位于江蘇省響水縣灌東鹽場外側套子口海域,距海岸線約
中交三航局負責該項目的開發、研究和施工,技術人員根據國內現有船機設備,大膽地將半潛駁船與陸用1000噸履帶吊組合改造,并利用座底技術,將陸上吊裝工況移植到海上,使該組合設備成為風電機組在海上安裝的核心設備,保證了機組成功安裝,標志著我國第一臺近海風機分體安裝成功。
在兩個海上風電場的建設過程中,中交三航局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如海上整機運輸技術、大型起重船海上整機吊裝技術、起重船吊鉤中心GPS定位系統、研發兼有軟著陸及定位功能的柔性吊裝體系、海上座底分體安裝技術等。
建設海上風電方興未艾
今年初國家能源局、國家海洋局聯合下發《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從發展規劃編制、項目授權、海域使用申請審批和海洋環境保護、施工竣工驗收和運行信息管理等各個環節做了要求。國家《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草案中預測,2020年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將達1.5億千瓦,是2007年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的5倍。海上風電場建設方興未艾,中交三航局的近期目標是培養海上風電施工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針對不同地域和區位的海上風電場實際情況,進一步研發適合不同海況條件風機基礎施工和風機安裝的實用技術,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海上風力發電領域施工技術發展的前景與進程。(方彥)
(《建筑時報》2010年6月24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