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在未來5年里,傳統的水運工程市場將會進一步萎縮。”談起傳統水運工程市場的未來,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董事長方彥毫不避諱地說。他表示,因為國內港口建設基本成型,特別是集裝箱碼頭吞吐能力已經過剩,今后除了特大型油碼頭和礦石碼頭外,其他碼頭的建設需求都在減弱。所以,在未來的幾年里,傳統水運工程市場將走入低谷。
“水運建設企業應該擁有更加開闊的思維和視野,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把業務拓展延伸到一些新興領域,這樣未來的市場才會越來越大,才能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方彥說。他預測,海上風電場建設安裝將是極具開發潛力的領域。
“新能源開發利用被定為國家‘十二五’期間的重點發展方向。海上風電具有不產生垃圾、不需要用水、幾乎不占用陸地,是一種有著諸多優點的綠色能源。”方彥告訴記者,這種新能源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且中國擁有十分豐富的近海風資源,近海
據了解,作為海洋永久構筑物工程,海上風電場的建設要求比海上石油平臺建設要求還要高。之前,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安裝技術是外國人的專利。
“我們很早就開始關注海上風電場建設安裝這一新興領域。”談起三航局的風電場技術,方彥非常自豪得說,現在他們已經掌握了海上風電場建設安裝的關鍵技術。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有過海上風電整體安裝經驗的企業,三航局已經成功完成了我國首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的建設安裝。并且已經有6項海上風電技術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另有6項專利申請獲受理。
方彥告訴記者,他們還在不斷憑借自主創新,對海上風機安裝技術進行優化。比如國外建設海上風電項目的基礎通常采用單樁方案,這種方案成本太高,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他們開發了三樁導管架和群樁承臺方案,大大降低了成本。
方彥說,隨著國家對綠色能源支持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間海上風電場建設市場會越來越大。他向記者透露,目前沿海多省已完成或正在準備海上風電規劃,現在三航局正在為這些地區建造測風塔。(金菊紅 任晶惠)
(《中國交通報》2011年1月11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