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澳門商報、環球網、上海電臺、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香港經濟導報、新民晚報、中國新聞網報道上海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近日,三航局參建的上海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通過竣工驗收。
該項目位于長江口與杭州灣交匯的南匯嘴,西起蘆潮港水閘、東至南匯東灘四期大堤,涉及岸線總長17.05千米,主要施工內容包括堤外海灘保護與修復、潮間帶生物多樣性修復、科普管護設施配套、海岸帶生態環境跟蹤監測。項目融合自然、生態理念,旨在打造藍色濱海空間與綠色生態空間相融共生的濱海濕地生態廊道。
上海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是貫徹落實全國“雙重”規劃和水系統治理“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任務,承載著對自然環境的深切關懷,體現了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的有機融合。項目團隊堅守“綠色、低碳、智慧、創新、高效”的理念,致力于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生態修復效益。
在牡蠣礁施工過程中,透空式半圓體需要逐個調整扭角,項目團隊匠心獨運,研發出專為透空式半圓體安裝的定位系統。該系統憑借其卓越的性能,能夠實時捕捉并反饋起重船與待安裝半圓體的精確空間位置信息,宛如一雙無形的眼睛,洞察著水下的每一個細節。結合半圓體安裝底圖,該系統實現了高精度的定位安放,將水下施工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可視化”時代。這一創新舉措極大地提升了施工效率,實現了高精度全天候的安裝作業,確保項目進度的穩步推進。
面對傳統水上拋石施工工藝的效率瓶頸,項目團隊勇于創新,對既有工藝進行改良,引入3GPS網格定位拋石技術,3臺GPS設備協同作業,通過專用的定位軟件,迅速而準確地錨定拋石位置,減少船體在作業過程中的移動次數,不僅提高了拋石的精度,更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相較于原施工方法,采用3GPS網格定位技術后,項目團隊成功節約了10%的石料使用量。這一成果彰顯了團隊在技術創新方面的能力,更為奉賢海洋修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和示范效應。
自工程建設以來,項目團隊綜合應用牡蠣礁群固灘技術,保護修復了受損的鹽沼濕地生態環境,累計種植本土鹽沼植被約154.7公頃,更好地發揮其護灘養灘、消浪防潮、生物棲息、生態減災、協同增效的功能,把“修復得越好,維持得越久”理念做到實處。
該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改善臨港海岸帶生態系統質量,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減災協同增效、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固碳增匯,同時也成為服務臨港新片區構建世界一流濱海城市,形成陸海統籌、人海和諧海洋空間開發格局的關鍵一環。碧海藍天間,臨港這條17公里的親海岸線正成為繁華都市里富有生態活力的藍色家園。
來源: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