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橋飛架南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天塹變通途成為現實。跟隨電視新聞視角,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如蛟龍,蜿蜒騰越于蔚藍色的海面上。“大國重器”第一次在我心里有了如此生動形象的畫面。那年,我20歲,也是本科階段學習新聞學專業的第二年,我曾想,如果我能成為報道建設一線的前沿記者,見證這“新世界七大奇跡”的誕生,該有多幸福。
校園招聘會上,一抹“中交藍”吸引了我,中交三航局二公司的宣傳手冊,“港珠澳大橋”照片躍入眼簾,在他們的詳細介紹下,我得知,公司參與了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的建設。原來,是他們,參與創造了這一跨越伶仃洋,鏈接珠海、香港、澳門的世紀性工程?!凹尤胨麄?,走進他們”驅使我簽下了三方協議,入職公司,成為一名政工干事。
大灣之脊,大國重器,奇跡工程下的宏大敘事牽引起我們的豪情,如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導演姜文博所說,令人艷羨建設者擁有舞臺的幸運。而真正成為建設者的一員,進入到工程現場,看到的是“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下,建設者們日復一日的堅守和拼搏,不舍晝夜,理解和感動成為我筆下的新主題。
第一次進入現場,是在寶鋼馬跡山港21號廊道上部結構整體報廢更新項目,我驚訝500米的運輸廊道就像是一座帶了鋼鐵帽子的大橋,橫亙在海上,掛著吊具的300T浮吊原來大到可以遮住一座山,用手機全景功能也拍不下一張它的全身照。而后,我先后進入長興2號船塢項目——國家發改委重大建設項目和上海市重點工程到大蘆線東延伸航道整治工程——上海市綜合交通“十四五”規劃重點推進項目,和國家批準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被工程震撼的同時我也不解,“項目駐地遠離市區,生活工地宿舍兩點一線,工程現場夏天像火爐冬天像冰箱,條件艱苦,晚班值守現場兩腿被蚊子叮咬出密集且碩大的紅包,偶爾節假日趕進度無法和家人團圓……”,他們口中明明也有感嘆抱怨,卻又為何一次又一次重新打起精神頭,迎難而上,坦然置之,奔赴新的任務。
2023年8月的某天,在團隊承建的江南造船廠大型LNG船建造能力條件保障項目碼頭的臨時辦公室里,才從現場回來的測量員王藝沒幾分鐘便趴在桌上睡著了,白短袖,黝黑的皮膚,頭上細密的白發。我忍不住拍下了這一瞬間,因為此前我尚不能理解,他為何一直被領導提及稱為先進,如今明白了,“恪盡職守”是20多歲的他交付出的青春答卷。
半年后,在項目經理、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沈金平的帶領下,這個不足20人的“突擊隊”使得工程順利通過交工驗收,助力17.5萬立方米LNG運輸船建造而后團隊無縫銜接,轉戰大蘆線航道整治工程項目。
“廊道順利合攏”“世界級海洋裝備島再添一座超大型船塢,三航質造!”“LNG碼頭工程交工驗收”······中交旗幟一次又一次飄揚在現場,捷報傳來時,每個建設者的臉上都洋溢著自豪的笑容。我也恍然大悟,他們的奉獻和犧牲其實就是對建設祖國理想的成全,也許生活不能豐富多彩,也偶爾不能兒女繞膝,合家團圓,但“交融天下”就是他們的另一種圓滿。
在大蘆線項目職工書屋里放著記錄港珠澳大橋建設故事的一套書籍《島隧心路》,書中這樣寫道“我們總有機會走過那大橋,卻未必有機會走進那些造橋人。他們也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然而他們共同的姓氏是‘橋’”。橋的價值在于承載,而這群“橋”先生他們從1954年走來,從兩條打樁船、幾部手推獨輪車出發,摸爬滾打以汗水、人生書寫精彩,庚戌三航人的“擔當”。我慶幸自己的崗位,讓我能夠有機會走進這群人,有機會描寫他們,有機會記錄工程。
來源:二公司
圖文: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