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三航局承建的昌邑海上風電項目通過竣工驗收。
昌邑海上風電項目主要施工內容為25臺風機單樁基礎施工和風機安裝工作。
項目建成所形成的水上水下立體開發利用新模式,為山東省乃至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海上“風電+牧場”融合發展樣板,對實施國家海洋科技創新戰略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并為構建“海上糧倉+藍色能源”的新舊動能轉換發展了新模式,對于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了三航力量。
創新優化 找準優質高效關鍵點
在建設初期,項目團隊面臨工期緊、船舶資源緊缺等挑戰。
作為濰坊市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項目團隊迎難而上,以讓風機安裝“質效雙飛”為目標導向,不斷優化工藝流程。
風場地質特殊,風機安裝船樁腿入泥深度較淺,嚴重限制主鉤旋轉和抬臂能力,導致無法將風葉一次性起吊安裝到位。
項目團隊優化吊裝方案,在風機安裝船大臂旋轉到抬臂盲區時,采用履帶吊替換起重船進行吊裝,形成“安裝船+履帶吊”的安裝接力新模式。
這一方案有效解決了現場“一船兩用、一船難求”的難題,為每臺風機安裝節省近3個小時。
隨后,項目團隊緊抓施工窗口期,實現了單船單月安裝8臺風機的安裝速度。
在提前完成合同任務的前提下,項目還協助其他標段完成2個機位的風機安裝任務,為業主年底并網發電打下堅實基礎。
周密部署 抓好工期進度突破點
項目施工區海況惡劣,大風、暴雨、寒潮時有發生。
項目部秉持“工期就是效益”的理念,緊抓施工窗口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確?,F場24小時不停工。
在一次避風期間,得知僅有2天的施工窗口期,項目團隊迅速行動,提前與作業班組和調度班組進行協調,并多次模擬演練以熟悉施工流程。
同時,項目團隊實時監測施工區域天氣變化,密切跟蹤現場人員、物資及進度執行情況,進一步優化風葉組裝工藝方案,并重新規劃風葉組裝擺放方式。
這一改進克服了不利因素造成的影響,極大減少了運輸船舶的移船次數和時間,實現了風葉-輪轂組裝“一氣呵成”。
在施工人員的密切配合下,原本需要近48小時的吊裝風機施工任務,僅用38小時便順利完成,提前了近10個小時。
項目團隊成功在2天時間內“搶”出1臺風機,為項目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建引領 激活項目動能關鍵點
作為中交集團第二批黨員示范崗創建基層單位,項目部全體黨員干部在急難險重中以身作則、帶頭沖鋒,努力攻克施工難題。
針對海上惡劣氣象,黨支部按照“一船一黨員”的模式設立黨員安全示范崗。
示范崗黨員長期扎根一線,帶頭抓好項目管理工作,充分發揮黨員引領作用,為重大節點工作高效推進提供保障,創造了基礎沉樁階段21個工作日完成14根基礎沉樁的施工紀錄。
為進一步確保海上施工順利開展,項目黨支部堅持“以黨建強業務,以業務促黨建”,積極推動項目部與地方海事黨建共建的深度融合。
既邀請海事人員駐船了解施工工藝,也選派項目人員到海事學習政策要求。
同時,聯合濰坊港區海事處黨支部參觀淌水崖水庫事跡陳列館,舉辦學習研討會等形式多樣的黨建共建活動,形成“1+1>2”的黨建聯建合力。
共同推進海上高效施工、安全運行,促進雙方管理共同提升,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
優質履約鑄就海上風電精品工程,項目團隊贏得了榮耀與贊譽,為三航局在山東風電市場打出了一張靚麗的名片。
碧海藍天間,這座承載著綠色發展希望的海洋牧場,源源不斷地輸送綠色能源,切實助力全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來源:江蘇分公司
文字:葛春亭 胡興順
圖片:葛春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