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疏浚工程進入最后沖刺階段,承擔疏浚施工的二公司,以環保優先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周邊居民和游客免遭二次污染。
蘇州河淤泥由于長期積累,底泥已達1米多厚,產生大量的有機物、無機物污染。既要保證月均挖泥8000噸的進度,又要在挖、運過程中減少惡臭氣體對環境的污染,項目部事先作了充分的預案準備。但百密一疏,前期疏浚時,項目部曾接到周邊居民來電反映:“氣味難聞,窗戶都不敢開。”
項目部立即排查原因,發現是挖泥的抓斗接縫處滲漏出的底泥散發出來的氣味所致。抓斗滲出泥沙,這在以往的挖泥施工中是司空見慣的,但蘇州河疏浚是項民生工程,項目部明確表態,決不能在施工過程中產生二次污染。但重新置換挖泥設備,難保抓斗不滲漏泥沙;施工區域設置隔離帳,也不能有效阻止氣味散發,且工程量浩大又影響市容。多項建議被推翻,多次試驗效果不佳。最終,項目部用土辦法解決了環保這個大問題。他們在抓斗內側縫接處焊接了一塊鋼板,解決了挖泥斗的密閉問題。既避免了施工中挖泥泄漏的二次污染,同時又提升了挖泥的效率,有效保障了工程的施工進度。
為了減少運泥過程中的氣味外泄,項目部在運泥船上先用塑料薄膜封蓋住敞開的船艙,再加蓋厚實的帆布,對船艙進行全封閉覆蓋,保證污濁氣味不外泄。有效的措施,使項目部做到了“工藝革新一小步,環保效率一大步”。
與現場疏浚防污染、提升環境保護能力相比,底泥處理場的建設難度更大。地處南匯的底泥處理場在正式疏浚前項目部已先期投入施工,通過不斷完善改進,不僅加快了底泥分離的速度,而且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分離池四周原先砌有混凝土擋墻,操作人員站在后側平臺上用水槍對分離池內的淤泥進行沖刷,由于平臺位置不當,施工效率低下。項目部拆除分離池兩側及水槍沖刷一側的擋墻,降低水槍高度,使挖機可以在兩側及時將隔柵阻攔下的垃圾及時清理,加快底泥分離的速度。
底泥沉淀速率過快,造成泥漿池的淤積,項目部封堵分離池進入泥漿池的管道,每一個泥漿池只留一個管口,讓分離池內的泥漿匯集至一個管口進入泥漿池,使壓力明顯增大,而且泥漿濃度從最初的5%上升至12%左右,超出了10%的標準。輸送底泥的管道有7公里長,由于夏季晝夜溫差大,泵內的壓力也很大,在底泥分離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爆管,他們在每個橡膠伸縮節上加裝一個鋼抱箍,減小橡膠制品受溫度影響造成爆裂的可能,提高了底泥分離的效率。對分離過程中柔性垃圾將泵的葉輪纏繞造成堵泵,項目部加強對4臺泵的檢查,確保底泥分離的連續性。
蘇州河是上海的母親河,二公司為扮靚上海這座大都市,還蘇州河碧水清河,恢復水生態平衡做出了貢獻。(黃智毅 黃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