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波”,緬語是兄弟的意思。今年國慶期間,中國駐緬大使李軍華到緬甸馬德島看望三航皎漂項目部員工,看到項目部員工與當地工人和諧相處,親如兄弟的情景后,他說:“你們用實際行動給中緬友誼作了最好的詮釋,你們是增進中緬胞波友誼的使者。”
馬德島,地處緬甸西海岸中部孟加拉灣海域中的一個小島,與外界幾乎隔絕,三航人作為開發建設該島的第一批拓荒者,沒有忘記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用自己的友善之心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尊重,與緬甸人民結下了深厚的“胞波”友情。
大愛無疆的工地醫務室
2011年9月的一天晚上,項目部正為員工過生日,剛步入高潮,突然緬甸籍門衛跑進來,在工地醫生跟前比劃,正在吃飯的劉英醫生知道又來急病號了,匆匆放下碗筷,直奔醫務室。果然是當地一位村婦肚子疼得厲害來求醫,經劉醫生診斷是食物中毒,便針對性地進行了治療。像這樣的情景劉醫生已是見怪不怪了,有時半夜三更也會來病號。
馬德島的醫療條件很差,土醫生的醫療水平相當于 “赤腳醫生”,而且島上的居民缺少醫療常識,生病只能靠躺在床上休息,能否抗過去就聽天由命了。進點之后,劉醫生便主動為這些工人治病。有一些緬甸工人有慢性胃病、皮膚病,在服用劉醫生給的藥后,病情大有改善。劉醫生的善舉深深打動了緬甸人,他們口口相傳,說島上來了個“活菩薩”,并很快傳遍了馬德島,周邊島上的居民也紛紛慕名前來看病。來的病人實在多了,項目部便在當地招了一男一女兩個有一定文化水平、懂漢語的緬甸青年跟著當學徒,閑暇時劉醫生便教他們醫療知識,以便他們將來可以為更多的當地人看病?,F在平均每天都有20多位患者前來就醫,都是免費治療,盡管項目部增加了不小的開支,但看到病人治愈后的笑臉,想到能夠為這些病人減少痛苦,給這些貧困家庭帶來幸福時,大家都感到很欣慰。
為緬甸工人提供技能培訓
項目部自2009年10月正式進點后,為當地的緬甸人提供了很多工作崗位,但由于大部分緬甸人的知識水平較差,基本上沒有什么勞動技能,安全意識就更差了,所以,在他們進入新崗位工作之前,項目部除了對他們按照慣例進行三級安全教育外,還利用晚上時間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項目部領導班子成員身先士卒輔導緬甸工人,讓他們掌握一項操作技能。島上毒蛇多,項目部組織中緬員工一起參加防蛇咬專題講座,通過防蛇咬應急演練,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緬甸第一所希望小學”
在基地不遠處有一間木結構的小屋,小屋里有一塊黑板,十幾條長木凳,40多位大大小小的孩子坐在木地板上(因為當地多雨,為了防潮,所以房底下都是空的),一位漂亮的女教師正在不停地寫著,說著……
這就是江蘇分公司及駐島其他中國企業員工共同捐款建設的一所緬甸子弟學校。一間教室,從學前班到小學三年級一共有4個年級近40名學生,他們為學校聘請了當地一位女大學生當老師。項目部的緬甸工人好多是拖兒帶女一家幾口人生活在工地上,考慮到這些孩子沒法上學,項目部聯合島上其他建設單位一同捐款,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了島上這所愛心小學,這被新華社記者稱贊為“緬甸第一所希望小學”。
真心關懷緬甸工人生活
今年國慶節,項目部舉辦迎國慶系列活動,其中有一項是我們比較陌生,但緬甸人甚為喜愛的運動——滕球比賽,這是項目部專門為緬甸工人及當地人準備的一項活動,只見幾位緬甸小伙子光著腳,黃色的滕球在他們腳下飛來躥去,有點類似足球運動。項目部不僅關心緬甸員工的業余生活,更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讓他們享受中國員工同樣的生活待遇,起初是讓緬甸員工與項目部員工一起就餐,但發現他們吃不慣中國餐,就專門開辟了緬甸員工食堂,依據他們自己的口味和習慣做菜做飯。項目部活動中心配置了卡拉OK設備,項目部專門買來緬文的唱片,為他們開專場卡拉OK演唱。住在配置著空調、統一標準的床和被褥的房間里,好多緬甸工人感慨地說:“現在住慣了這種房子,不知道將來回家后是否還適應。”
生活營區的水果攤
項目部生活營區的大門右側,有一個長約20米、帶防雨棚的固定水果攤,用水泥板做成的攤位上,擺著當地產的香蕉、椰子、野蜂蜜等果品,這就是項目部專為當地人搭建的水果棚。
項目部進駐馬德島后,由于交通不便員工很難吃到水果。當地的島民經常拿一些自產的香蕉、椰子來工地上叫賣??擅康焦物L下雨,不僅人被淋濕,而且水果遭雨水淋濕后也壞了。項目部在生活辦公區門口,建了一個漂亮的水果棚,不但使島民免遭雨水之淋,水果供應也不再受天氣影響,而且還可以集中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當地的華文報記者采訪時,攤主們爭先恐后地表示,現在賣水果不用曬太陽、不怕被雨淋,賣的數量也多了,中國人真好。(陳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