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分公司承建的東海大橋1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是國家發改委核準的國內第一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項目部在沒有相關技術及施工經驗可供參考借鑒的情況下,依靠創新開辟新路,使該項目成為公司在新領域開拓中的標志性工程,項目部因此被評為2010年上海市優秀創新團隊?! ?br /> 技術創新攻堅克難
工程實施前期,項目部統籌分析了國內外海上、陸上風電施工工藝,借鑒公司豐富的近外海施工技術經驗,制定了在風電專用駁上整機拼裝風機、海上整體運輸、海上整體安裝的施工方案。
在實施過程中,項目部充分發揮團隊創新作用,先后成立了多個質量創新攻關小組:《優化風機機艙、輪轂、葉片的組裝工藝,確保施工質量》、《提高風機內電纜敷設質量》等,其中東海大橋100兆瓦海上風電場建設關鍵技術應用研究——運輸吊裝關鍵技術研究已獲得上海市科委鑒定;參與局有限公司風電項目專利技術活動如:《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柔性安裝系統》及《一種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整體安裝自動定位裝置》等技術創新。
在一路創新攻關的同時,項目部全方位組織新工藝的研發和實施: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研制了適用于海上風電機整體吊裝的軟著陸裝置,實現了風機整體平穩、安全、可靠的安裝就位;聯合同濟大學開發研制了同步頂升精定位裝置,輕松自如地使風電機整機經過平移和回旋實現螺栓精定;同時,專為海上風電機安裝設計制造的2400噸起重船“三航風范號”的加入也大大增加了吊裝的穩定性。
為實現起重船整體吊裝時的初步定位,他們又專題研發了吊鉤GPS定位系統,大大縮短了吊裝定位時間。特別是在能見度很差時可以將風機快捷地移送至承臺基礎正上方,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對有效規避海上突發大霧天氣起到了重要作用。
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讓項目部獲得了10項專利?!?br /> 思路創新尋求突破
風機安裝手冊上有這么一條規定:整機吊裝必須在無雨無霧、高平潮且風速保證在4~6級的范圍內進行。但這樣的好天氣,在東海大橋區域內一年之中不會超過一個月。面對嚴苛的施工條件、緊迫的工期,項目部大膽突破傳統思路,向業主、設備制造商提出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放寬安裝條件的要求,最終得到了應允。隨即,項目部放手大干,憑借著豐富的海上作業經驗、良好的船機設備,上上下下擰成一股勁,實現了雨天吊裝、霧天吊裝、陣風8級時吊裝,甚至是一天完成2次吊裝,安裝紀錄被一次又一次刷新。
人說,藝高人膽大,其實這背后全憑著整個團隊成員在吊裝前周密的考慮和默契的配合。在項目副經理孫海榮的臺案上放著一本《工作安排》和《施工日記》,一頁頁密密麻麻記錄著每日天氣和船機動向。
孫海榮說:這樣的《工作安排》和《施工日記》,項目部人手一本,吊裝前每個人都要清楚自己的作業流程和站位。至于項目經理沈志春,作為風機安裝的總指揮就要從天氣狀況到船機設備性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就連每一個施工人員的身體狀況都要進行確認?! ?br /> 管理創新積蓄力量
項目部每天都要召開生產會,匯報當日工作進展,明確第二天工作,布置檢查工作的重點、難點。各管理人員也能勇于正視存在的問題,做到不回避、不繞行,在持續改進中實現精細化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項目部把培養青年大學畢業生作為工作重點之一,使一大批青年技術骨干脫穎而出。
1號風機在進行機艙與上塔筒法蘭螺栓連接時,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累計偏差,致使100只連接螺栓中有3只形成偏差。青年技術人員毛磊和梁奎帶頭,他們使用絲攻和絞刀進行擴孔,最終解決了這一難題。
項目部還在各大院校積極物色優秀學生,以實習生的形式吸納進來,送他們到同濟大學進行統一培訓。這批學生最終都以出色的成績取得了吊裝體系操作證,在海上吊裝第一線發揮了作用。 (周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