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三航局南通海洋啟東基地的碼頭上,一幅寫著“熱烈慶祝華潤電力蒼南1號項目14號單樁成功出運”字樣的紅色條幅在明黃色的海上風電單樁的襯托下格外惹眼。員工們臉上都戴著口罩,卻掩抑不住流露出的喜悅之情。
“真不容易啊,2天269塊鋼板切割焊接,7臺工裝門架改造,大家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實現了疫情防控‘不離線’,穩產保供‘不斷線’,終于按時完成了保供任務”,啟東基地生產運營部部長黃振毅眼神堅定地望著正在裝船出運的14號單樁感嘆道。
疫情突如而至,生產面臨“停擺”風險
3月,正是南通海洋公司沖刺一季度“開門紅 開局穩”的關鍵節點,國內疫情突然爆發,多地出現散發病例,公司所在地也未能幸免。按照當地全民核酸的疫情防控要求,全體員工隨時要暫停手上工作集中前往檢測點排隊進行核酸采樣,員工入廠即要查驗“兩碼”,還要增加對廠區的排查消殺次數,并對途徑和停留過疫情地區的員工進行排查隔離。種種舉措在抓好防疫工作的同時,公司的生產進度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些影響。
按照華潤電力1號海上風電項目合同規定,14號單樁3月底前必須完成制作交付出運,其他的單樁也要陸續按照約定交付。但是受疫情交通管控影響,原先為該項目定購的大噸位門架和部分原材料都無法如期運抵,負責指導安裝的技術人員也無法按時到廠,而廠內現有門架又全部不符合組對出運要求。啟東基地單樁生產即將面臨“停擺”,斷供失約風險大大增加……
轉思路調資源,青年先鋒迎難而上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面對接踵而來的困境,基地多次召開疫情生產工作部署會,加強組織領導,保證項目防疫建設“兩手抓”,“兩不誤”。
在項目工期緊張、生產一線人員缺少的情況下,基地青年骨干們組成攻堅團隊迅速行動,檢查落實疫情防控消殺、個人防護等細節工作。
“防疫不分周末,請大家克服困難,配合要求準時上報個人信息……”為助力項目快速進展,啟東基地綜合辦青年員工施亮亮主動承擔起基地所有員工的信息摸排工作,每天動態掌握一線員工實際情況,不漏一人進行核酸檢測,安撫、穩定員工的情緒,儲備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等后勤保障工作。
獲得公司2021年度先進生產工作者的黃振毅認真梳理生產進度,率領人均26歲的部門青年員工一起站在項目生產各環節最前沿,積極聯絡對接各車間、各部室工作人員,借助團隊的力量將防疫和生產任務布置到崗、責任到人。
“因為疫情影響,采購的門架是指望不上了,我們只能利用現有材料,對已有小噸位門架進行改造。而且部分門架的橫梁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彎曲,時間緊任務又重”,黃振毅和基地青年業務骨干們在多次考察現場工裝情況后得出了一致結論。
技術賦能生產,合力攻堅助力履約
說干就干,辦法總比困難多。華潤電力1號海上風電項目14號單樁樁重1896噸,需要將現有的多個100噸承重能力的門架至少提升1倍承重力才能滿足出運要求。經過公司總部技術中心和基地反復商討改進圖紙,不斷進行實地勘測,最終敲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門架改造方案。
通過運用有限元分析技術建模測算鋼材屈服強度,準確解算出單樁對門架承壓能力。在此基礎上,利用千斤頂將已出現彎曲的門架橫梁進行調平,在橫梁兩側和底部分別加裝加強底板和擋板,提高門架耐磨性,增大樁體表面與門架的接觸面積,并根據密度大受力強的原則在橫梁內部中間的位置增加筋板布置密度,從而極大提升了門架的承重力度。
為了盡可能減少疫情帶來的影響,基地生產運營部青年員工充分發揮先鋒表率作用,“借地”辦公,在確保個人防護到位、安全合規開展工作情況下,主動駐扎生產現場指導作業隊伍進行工裝改造,經過24小時輪班上崗、連續作戰,充分利用過往的廢舊鋼板余料,僅用48小時便趕制出了7塊底板、14塊擋板、238塊筋板,總計完成7個門架改造。改造后的門架承重能力由原來的100噸倍增到200噸,充分滿足了目前項目及后續大噸位的單樁承重需求。
疫情之下,高質量保供履約仍是南通海洋公司的第一要務。全體南通海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化壓力為動力,堅持防疫生產兩手抓,急用戶所及、做企業力所能及,用聰明才智和實際行動打響了一場全員行動的保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