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陽西微報》對三航局江蘇分公司承建的三峽陽西沙扒海上風電項目一期海上建設現場探營——
現場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整個風電項目重中之重的環節就是完成風機的安裝,根據安裝進度,風機材料會提前3-5天運送到起重船上,在組建前,施工單位必須做好充足的設備、人員準備,對整個施工隊伍開展安全技術培訓,對運輸來的材料進行解封。一臺風機的組裝完成包括塔筒、主機、葉輪三個部分,葉輪由輪轂和葉片組成,風機的葉片長達76.6米,從底塔到風機頂端,整個風機長約102米,重約936噸,最寬處的底塔直徑為7.5米。
項目副經理朱國虎介紹,安裝的順序也是從底部第一節一直安裝到四塔,然后安裝主機,我們在甲板上面要把三個葉片和輪轂組裝起來成葉輪,組裝完成后再把葉輪吊到主機上面去,難度比較大,風機安裝完成后要通過業主、監理、廠家的三方驗收,從頂塔到底塔,整個跨度102米從上到下驗收,一臺風機的安裝在陽江海域平均需要8-10天的時間,如果去掉海況和天氣的影響,一般是5-6天的時間一臺風機,需要的人手主要是起重作業、定期安裝的人員,總共加起來人手在35人左右。
除了安裝程序上存在一定的難度,施工人員還要面臨海況和風向流動的挑戰。
中交三航局項目部副經理 朱國虎:難度主要是陽江海域的海況和風向影響比較大,根據安裝作業安全性考慮,(橫風)我們一般控制在6-7米(每秒)左右,有橫風就會出來橫浪,這個對風機的組建和吊裝有很大影響,運輸船舶的晃動,上下跳動還有擺動幅度比較大,起吊過程中很容易傷到組建(人員),這個是我們面臨的比較大的困難,還有一個就是防臺風的問題。
據介紹,為了克服施工困難,三峽集團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研發新型設備,探索新的施工方式方法,結合不同的地質應用不同的基礎型式,對應采用導管架基礎、單樁基礎、筒形基礎等風機型式,并將在國內率先使用漂浮式風機,這對廣東區域風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正處于海上施工的窗口期,只要海況適宜,工人們將分兩班24小時作業,爭取2020年底55臺風機全面投產。朱國虎表示,接下來會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繼續嚴守質量關口,搶抓施工進度,力爭把項目打造成為南海的標志性項目。中交三航局項目部副經理 朱國虎:我們現在目前做的是一期項目17臺風機的安裝,已經完成了7臺,有三臺已經并網(發電),在7月底之前把剩余的10臺風機全部安裝完成,另外二期、三期、四期、五期在施工準備過程中,會陸陸續續地逐步開工。
據了解,三峽新能源陽西沙扒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位于陽江市沙扒西側海域,總投資約56億元,規劃裝機總容量為300兆瓦,場址涉海約50平方公里,水深約30米,場址中心離岸距離約28公里,是全國水位最深的項目之一。一期項目海上主體工程于2018年12月開工,計劃安裝55臺明陽5.5兆瓦風機,預計將于10月底完成全部的安裝。場內共設置12回35千伏集電海底電纜,建設220千伏海上升壓站,海上風機通過35千伏海纜連接到海上升壓站,經過2回220千伏海纜輸送至陽西縣上洋鎮沿岸登陸,項目配套建設一座陸上集控中心,新建1回220千伏線路接入粵電沙扒海上風電場陸上集控站,再通過220千伏粵電陸上集控站送出線路接入陽江220千伏匯能變電站。目前海上已經完成35臺基礎、11臺風機安裝、首回220千伏海底電纜鋪設、海上升壓站安裝、陸上集控中心建設,并于2019年11月29日實現首批機組并網發電。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節省標煤消耗約25.8萬噸,每年發電量可供應約20萬戶家庭用電。
來源:江蘇分公司
文字:張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