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2日,《新安晚報》第A03版“人物”對中交三航局商合杭鐵路站前九標項目經理毛軍喜進行了報道——
今年8月20日凌晨4時許,商合杭鐵路上的第一輛“和諧號”動車飛馳在皖北大地的夜空。作為此次全線聯調聯試的第一批“開路先鋒”,中交三航局商合杭鐵路站前九標項目經理毛軍喜穩坐在車廂里,心潮澎湃不已:“四年的心血澆筑,終于打通了這條華東大動脈!”
細心呵護,把準毫米級質量控制
在全面管理三航局商合杭項目之前,毛軍喜有著15年的總工程師工作經歷,涉及水工、公路、橋梁、隧道等不同的建筑領域。但對他來說,標準最高、強度最大的質量管理還是在高鐵建設上。
“毫米級的偏差就是嚴重的質量問題!”隨著工程施工步步推進,質量控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對此,毛軍喜在質量審核、專業審核和監理審核之外,新設一道局指審核環節,由自己牽頭指揮部技術人員組成檢查小組,全程把控各分部分項施工建設。
局審制度剛剛確立,毛軍喜就接到了一分部項目的求助。標段內的跨潁河矮塔斜拉橋是國內已建成的最大跨度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矮塔斜拉橋,在當地晝夜溫差大的施工環境下,橋梁高精度的線型控制成為施工重難點。“大跨度橋梁不停地承壓,線型也不停變化,這個月里已經來回返工測試百余次了!”
在實體上返工測試,耗時耗材耗力!毛軍喜突然想到了合福鐵路項目建設初期時搭建的“虛擬鐵路”,幫助工程提前預判了地質災害風險,解決了人腦不能解決的問題。“這么復雜的操作就讓計算機幫我們完成,用BIM技術讓設計圖‘3D成像’!”毛軍喜主動擔責,立即從指揮部下轄的各分部抽調技術骨干組成攻關小組,連夜鏖戰對主梁施工和無砟軌道的線型控制進行模擬精準調試。最終,在精準數據指導下鋪設的橋面無砟軌道一次性通過了橋梁線型控制第三方的雙重監控,毛軍喜這番“大力施巧勁兒”在整個工程內被傳為佳話。
精心籌劃,嘗試創新型施工工藝
作為中國交建最早一批進軍鐵路市場的技術專家,毛軍喜對鐵路建設的各個環節都有著全面精準的認知。對此,不斷地優化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專項方案,貫穿了他建設商合杭鐵路的始終。
潁上特大橋矮塔斜拉橋是商合杭鐵路全線唯一的一座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矮塔斜拉橋。原設計矮塔斜拉橋的施工順序為“先塔后梁”,但是工期將持續到第二年春天,北方冬季氣候將導致安全維護和質量控制難度增加。
“為什么只能一步步做,塔和梁就不能同時做嗎?”毛軍喜創造性地探索出“塔梁同步”的創新工藝。經毛軍喜團隊共同努力,編寫完善后的方案順利通過設計院復核批復,“塔梁”建設兩隊人馬得以全部壓上,施工進度一下子也拉了上來,成為推進整個工程建設的先鋒隊。
毛軍喜說,中國高鐵是一張國家名片,近年來,安徽高鐵發展也非常快速,給很多人帶來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條件。“我希望為這份偉大的事業盡量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高鐵助力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