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6日的《廈門晚報》A8版“今日·都市”奮進新時代,愛拼才會贏征文欄目刊登了三航局廈門分公司預制廠員工趙恒章的文章《我見證“東渡港”的今昔》——
我每回經過東渡“國際郵輪中心碼頭”時,會禁不住想起“東渡港”的前世今生。先有“東渡港”,后來有“國際郵輪中心碼頭”。 國際郵輪碼頭,現在成了美麗新廈門的一塊顯著“地標”。國際郵輪碼頭,緊挨著東渡港;而東渡港有了今天的“靚”模樣,首先要知道東渡港的興建;而東渡港的興建,又先是從一期、二期……做起的;工程從上世紀的1975年前后籌備開始……而我為什么這么清楚呢?!不妨告訴您吧,我們三航人,就是“東渡港”的見證者,更是參建者!
這事,為什么我記得這么的一清二楚呢,那是因為當時出了一件比較轟動的大事。40年過去,到如今,我也沒能忘了。“走,快去看!在寨上石湖山碼頭,預制廠新安裝了一臺60噸龍門吊機。”你瞧瞧,那時,竟把看龍門吊機當成了一種“景觀”。在當時,按老職工蔣國賢的話說:我們這臺龍門吊是廈門惟一的一臺,全福建省也屬第二。
我1983年入職到現在的“三航預制廠”,就是為“東渡港”建制的,專門為“東渡港”生產水泥預制品,就是老百姓口頭上俗稱的“四角塊”——港口碼頭鋪設,東渡港南通道、北通道,以及堆場,用的就是半人工半機械化施工——手推翻斗車加手動攪拌機。手推翻斗車,后來改進成“撲撲車”,就是那種用手搖柄啟動車時會發出“撲撲、撲撲”的轟鳴聲,跑起來一路會冒著黑煙的,駕駛座后置,前面還頂著一個大大的方斗。到如今,現已難再覓其蹤影,我也是多年沒看見了。
我們三航預制廠最初的廠名叫“預制場”,地點位于寨上的“大石湖”。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80年代、90年代改革開放,東渡港建設也得到突飛猛進發展,虎嶼的集裝箱碼頭,象嶼保稅區碼頭,一直到最后的20號泊位(現代碼頭,今港務局股份分公司)的建成,以及高崎避風塢興建的需要和發展,我們預制廠也不斷 “長”大,從“場”到“廠”的升級,從生產“四角塊”到能生產500噸以上的“沉箱”出運 ……企業發展與能力不斷地提升,企業不斷地壯大。
去年底,地鐵一號線開通,廈門進入“地鐵”新時代。一個城市的日新月異,帶來了一個企業轉型與發展,我們三航預制廠也緊跟新時代,服務新時代,現在我們預制廠又為廈門地鐵(一號線、二號線)上了兩條“管片”生產線,所以現在我們預制廠已更名為“管片廠”了,并繼續為特區的新發展而攜手奮進。
“東渡港”經過40年的建設,已經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現代化物流港區;我們三航預制廠,為了適應城市的新要求,雖也搬遷至翔安劉五店,但同樣也在繼續為特區做出自己的應有貢獻和智慧。
湖里江頭飛白鷺;殿前寨上話尋常……夢在遠方,夢在腳下。隨著廈門經濟特區和國企的不斷深化改革,轉型與升級;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湖里,是特區發祥地;是我家。我愛湖里,愛我的家我與特區共成長。我親歷見證了湖里和我們預制廠40年來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