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中國水運報》2版刊登文章《“人心工程”的擺渡人》報道了二公司港珠澳大橋項目黨支部書記邱云的事跡——
“當書記的不就是在辦公室批批文件,平時很閑的嘛。”彼時,港珠澳大橋還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一位參觀東人工島的訪客這么評價項目黨支部書記的工作。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經理林鳴馬上反駁道:“我們邱書記可不容易,論起辛苦程度,比島上這些施工人員可不遑多讓。”
邱云,上海三航局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項目黨支部書記,四年扎根孤島,致力工程服務,懷揣著建好超級工程的“大橋夢”,用工匠精神、吃苦精神撐起工程建設,用實際行動充當一名服務工程建設、打造“人心工程”的擺渡人。
一紙調令
趕赴“超級工程”
2014年8月,遠在上海三航局機關總部的邱云,突然被上級領導告知自己將被派到“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項目工作。邱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踏上了這片熱土。
初到人工島的第一天,邱云就深入到職工和分包隊伍中了解情況。
他了解到,上海三航局承建的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所在位置就是一片茫茫海域,幾公里外是繁華的香港國際機場,每天飛機飛過的噪音讓施工人員根本無法好好入睡。每到夏季,伶仃洋上的東人工島就像一個“海上沙漠”,島內深達十幾米的基坑密不透風,在似火驕陽的直射下,基坑內最高氣溫超過40攝氏度,鋼筋表面溫度更是超過60攝氏度。大家都說,“上下各一個太陽”。島上沒有淡水,沒有綠色植物,就連最基本的手機通信訊號也沒有,完全就是與世隔絕的“孤島”。但是為了便于施工,這群青年人們住進了一條停泊在東人工島施工海域的船舶上,在狹窄的集裝箱中過著不斷搖晃的海上生活。
多舉并措
打造“人心工程”
初登東島的那些日子,邱云始終在思考,在這樣一個荒蕪又艱苦的小島上,如何開展自己作為黨支部書記的工作,如何發揮黨組織的優勢,把支部工作效果輻射到工程建設、生活服務、人才培養等方方面面上,一系列的問題縈繞在邱云的心頭。
邱云從自身感受出發,由己及他,提倡把項目部打造成以工程服務中心、學習培訓中心、民主管理中心、文化休閑中心和生活互助中心,“五心合一”的職工之家。他說:“作為一名支部書記,不要去做那些太虛的東西,重點要了解職工真正需要的東西,要充當好‘擺渡人’的身份,要讓支部工作實實在在地促進生產,服務工程建設。”
在邱云的帶領下,幾天時間,一個集裝箱搖身一變,成了黨建活動室。墻上醒目位置特設了一面主題教育墻,鮮紅的黨旗、莊重的入黨誓詞、詳細的黨員權利義務解說等內容映入眼簾;副墻上設置黨建工作宣傳欄,十幾張照片實時更新,展示項目部黨工團建的風采,還有很多書籍供大家閱讀。黨建活動室建立后,不僅項目部人員愛去,連分包隊伍的同志們也愛到活動室看書、學習。
邱云還注重發掘普通工人的作業積極性,經常組織開展“技術比武”,鋼筋工陳保懷就在比武中這樣成長了起來。他由一名經驗不多的初級工成為了一名具有鋼筋專業知識、擁有豐富的鋼筋施工經驗、懷有干好超級工程工匠精神的工人代表。就在這種多措并舉,賽工程質量、賽施工效率、賽技術工藝、賽先進管理的氛圍中,項目部最終圓滿完成房建工程封頂競賽任務。
4年間,邱云始終重點圍繞工程建設開展支部工作,通過促進生產彰顯實效,激發隊伍整體斗志,在項目實施、科技創新、隊伍建設中,組織發動全體員工開展了多達8場勞動競賽,促進東人工島工程建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施工壯舉。
全心全意
營造“建島筑家”
10萬平方米的東人工島,居住著近千名辛勤付出的建設者。他們常駐在孤島上,單調枯燥的生活讓他們面臨巨大的精神壓力,不利于施工生產的安全有序開展。在這樣的背景下,邱云提出“以人為本,建島筑家”的理念。
為了豐富職工的業余生活,緩解精神壓力,邱云設立工會,組織開展體檢,發放防暑降溫用品等,保障職工權益,同時,定期組織開展各類文娛活動,如舉辦籃球賽、中秋游園會、卡拉OK大賽、“沖刺吧•港珠澳”大型真人秀活動、健康長跑活動,在島上配備電影放映設備,設立“東島露天影院”,定期給大家放映電影。每每“東島露天影院”放映,大家都早早地興致勃勃地來到放映現場,占好位置,美美地享受上一份精神食糧。經常放映完一部電影,大家還意猶未盡,觀看人群中常常響起“再放一部,看多一個”的叫好聲。
關心員工的業余生活,更關心青年的終身大事,青年員工常年在島上工作,工作壓力大不說,關鍵是沒有時間談戀愛。2017年的某一天,邱云得知島上有幾個年輕小伙子將要結婚。作為支部負責人,邱云想到可以為這些年輕人在項目上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集體婚禮。邱云和支部其他成員一起,從活動策劃到操辦儀式,從為新人拍婚紗照到請新人父母來島參觀,黨群工作人員全程服務。在一張喜字和一件新郎服的背后,本應該是一場浪漫的蜜月之旅,可有些人卻選擇在孤島上守望彼此。而邱云就是這場建設之旅的“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