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近,當人們都在為即將回家過年而興奮不已時,緬甸西海岸若開邦皎漂市孟加拉灣海域的馬德島上,中交三航局項目部的員工們仍在緊張地奮戰中。這里是中緬原油管道工程的起點,為了提前完成主體工程,為6月整條原油管線投產提供保證,他們正發起第二次“旱季攻勢”。
在建設過程中,他們不僅出色地功克了“高細重 ”沉箱安裝等世界級難題,而且用真心去對待緬甸用工和當地居民,架起了中緬友誼之橋,實現了中國企業與當地居民的良性互動。
傳授技能 重管理
按照緬甸方要求,除特殊工種外的勞動用工要雇用當地居民。為解決當地用工勞動技能不高,缺乏安全意識的問題,項目部積極與緬甸工人溝通,采取了傳授專業技能,改進管理方式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對如挖掘機、裝載機、45米泵車、罐車、發電機等設備操作崗位,項目部選用學歷稍高的緬甸工人,一方面請機械廠家專業人士前來培訓,技術交底;另一方面實行 “工段長”帶班制,讓工段長手把手教。目前,項目部已培養緬甸工人技術骨干近百人,不少建 設 “門外漢”逐漸變成操作機械的“行家里手”。
項目部還把鋼筋工、木工、混凝土工、電焊工等一線緬甸工人分散在中國工人班組里,10 個中 國工人配8、9 個緬甸工人,并將他們納入項目部總體管理范疇。同時,項目部嚴格要求管理人員善待緬甸工人,奉行“不換行為就換人”原則:對緬甸工人不許大聲喊話,要有耐心對待;要設身處地體諒緬甸工人,一旦發現管理人員對緬甸工人有無禮行為,第一次提醒,第二次一律清退回國。
此外,項目部還十分注重在細節之處關心愛護緬甸工人。遇到生病的緬甸工人,項目部噓寒問暖,提醒其到醫務室看病;遇到心情不好的緬甸工人,項目部找來翻譯與其談心;為吃不慣中國伙食的緬甸工人開辟緬甸工人食堂;每逢緬甸節日,為緬甸工人舉辦各種娛樂活動,如當地人喜愛的藤球比賽,開辦卡拉OK緬文歌曲專場等。
開辦診室 行醫道
項目部所在的馬德島醫療條件很差,島上居民基本上沒有看病的意識,生病的時候主要靠躺著休息。考慮到偏僻的島上沒有醫院,交通不便,且項目部施工高峰期有職工幾百名之多,因此項目部專門配置了工地醫務室和醫生。為項目部供應砂石料的緬甸工人經常生病,項目部醫務室的劉醫生主動為這些工人看病。有一些緬甸工人的慢性胃病、皮膚病,服藥后大有改觀。很多緬甸人對服藥量沒有意識,劉醫生就再三叮囑他們用藥。
經島民口口相傳,醫務室為緬甸工人診治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馬德島,周邊一些島民也紛紛慕名前來。隨著前來看病的島民日漸增多,醫務室出現人手明顯不足的問題,項目部便在當地招了兩個有一定文化水平緬甸青年,跟著劉醫生當學徒。閑暇時,劉醫生便教他們醫療知識,以便將來他們可以為當地人看病。現在平均每天都有 100多個患者前來就醫,截止到目前,項目部已免費為島民看病近7000人次。
關心生活 解難題
項目部還十分關心緬甸工人及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經常為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為解決緬甸工人隨行子女上學難的問題,三航局等駐島中資企業職工在馬德島上共同捐建了一所緬甸工人子弟學校,并聘請了一位當地女大學生當老師。進駐馬德島后,項目部職工發現,當地居民常將自產的水果帶到工地販賣,可每遇到刮風下雨天氣,水果都會因為淋雨而壞掉。于是項目部在生活辦公區門口建了一個水果棚,一來保證水果供應不受天氣影響,二來便于集中管理。水果棚投入使用后,賣水果的島民感到十分開心。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項目部同島上各家參建單位一道搶建島上居民供水工程,結束了馬德島上3000多居民上千年來的自然飲水的歷史;捐獻小豬仔給當地島民喂養,并承諾長大后按市場價回收,提高村民收入;組織職工捐款救助當地失學兒童及孤寡老人,改善他們的生活;成立環境保護作業隊,負責整個工地、營區及施工海域的衛生及各種垃圾、油污的處理,確保對海洋環境的保護。
三航局項目部用實際行動實現了中國企業與當地居民的良性互動,營造了共同發展的環境。正是得益于此,在皎漂地區民族矛盾激化時,當地居民、警察、海軍和政府主動給予中方人員保護;在工程建設關鍵時期,當地海軍司令、皎漂縣長多次予以支持;當反華分子來馬德島煽動島民反華時,島民們斥責道:“中國人是好人,是我們的福星,不許傷害中國人!”
(原文刊登于《中國交通報》2013年2月5日7版《水運建設·走向海外》,作者:胡繼梅、陸震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