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里,承載著各種建筑設施的混凝土顯得死氣沉沉。但是,王成啟卻把混凝土研究作為自己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來打造陸地、海上工程的“百年筋骨”。近8年中,他從事的混凝土科研課題先后獲得包括國家省部級特等獎在內的15項科技進步獎、3項國際發明專利,另有3項國家發明專利申請已通過初審。成為中國建材行業協會專家庫成員、材料學科帶頭人。
研發——復雜的解碼過程
脫下博士帽、帶上安全帽。2003年,王成啟走出校門,相繼投身到洋山深水港、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等特大型水工工程,這使他有了用武之地。
在工程建設中,PHC管樁因力學性能優異、制樁周期短、價格低等優點得到廣泛應用,但管樁的制作普遍采用二次蒸養,養護需要采用高能耗的“高壓釜”。為了克服這一缺陷,王成啟帶領組員克服儀器設備不足、場地不便、工期緊迫等困難,展開科技攻關。
室外試驗是在南京進行,為摸索出不同氣候條件下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藝,近一年期間,王成啟奔波于上海和南京之間,刻意選擇在寒冬酷暑中忙碌于試驗現場,驗證并改進適合不同氣候條件下施工的配合比。為采用先進儀器設備開展微觀試驗以提高PHC管樁的性能,王成啟往返于多家市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獲得了大量一手實驗數據。通過反復試驗,終于獲得成功,宣告了傳統高能耗PHC管樁制作工藝的全面轉型,免除了二次蒸養所需的資源能源消耗,大大提高了抗擊性、耐久性,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為此,他的頭發灰白了很多。
戈壁雪原建立實驗室
科研工作離不開實驗室,王成啟的實驗室常常選擇在現場。風雨8年,他的足跡遍布緬甸、柬埔寨的熱帶雨林,東海大橋、洋山港所處的海域,蘭新、哈大高鐵穿越的戈壁雪原……在哈密工地現場,他40多天鼻血不止;在東海大橋測試承臺套箱應力和溫度,他在駁船上一住就是幾個星期,常因為大風涌浪晃得嘔吐不止……
他主持開發的“抗氯鹽硅酸鹽水泥”有效地解決了海上高性能混凝土缺乏標準、配制復雜、施工不便、質量不穩定等諸多施工難題,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填補了水運工程行業特種水泥的空白;“碼頭面層裂縫防治”項目有效控制碼頭面層裂縫,提高碼頭的觀感和耐久性,并在洋山港碼頭得到成功應用;“早期推定混凝土抗氯化物侵蝕能力的研究”,縮短了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周期,并豐富了混凝土耐久性的檢測手段,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該成果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取得自主知識產權。
有人這樣比喻一個企業的能級:“三流企業出產品、二流企業出技術、一流企業出標準。”王成啟和他的研發團隊已步入了“出標準”的行列。他們編制了由建設部頒發的《混凝土氯離子電通量測定儀》、《海砂混凝土應用技術規范》;與兄弟院合編了交通部《海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正在主編交通部《水運工程材料試驗檢測技術規范》等。
勇于挑戰自我,王成啟始終瞄準行業最新發展方向,抓住重點工程中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工程材料領域的前沿,遨游在科研的王國。(趙翔 李貌)
(原文刊登于2012年7月25日《勞動報》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