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汽車緩緩駛過蜿蜒的東海大橋,你會看到,在東海洋面上矗立著的一排排“大風車”,這就是國家發改委核準的亞洲第一、國內首創的海上風力發電場——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力發電場。
從2009年3月20日東海風電第一臺3兆瓦風機的成功安裝,到2011年9月 6日3.6兆瓦、5兆瓦大容量樣機的成功完裝,短短兩年,中交三航局有限公司在海上風電安裝領域積累下了豐富的經驗,收獲了一支專業的科創、施工人才。這一項目的核心人物、項目經理沈志春驕傲地贊揚:“黨員先鋒隊在風電安裝事業中功不可沒。他們的意志,他們的精神凝聚了整個風電安裝團隊!”
老驥伏櫪志千里
2008年9月,時任中交三航寧波分公司總工辦主任的葉路明接到通知:負責分管上海東海風電安裝成套技術研發工作。這著實讓臨近退休的老葉犯難了:我從未涉足過風電安裝領域啊!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等待他給出答案。組裝后如何將“大風車”在復雜、惡劣的海況條件下安全運抵現場?海上整機吊裝如何避免海浪沖擊下的搖晃和撞擊?“大風車”在海上著陸后如何保證精確對接?最令人著急的是,放眼國內也沒有任何同類工程的先例和經驗可供借鑒,老葉唯有帶領他的團隊在“黑暗”中摸索著邁步。
“三個如何”并沒有難倒他們,但親情與責任的難以兩全卻令老葉痛苦。整機吊裝時要求無雨無霧、高平潮作業,且規定風速在8m/s~ 12m/s(即4-6級風之間,這樣的天氣在東海大橋附近一年中不會超過一個月,是“看老天爺臉色吃飯”的艱苦活。是日,適逢晴好天氣,正是黃金施工期,海上吊裝關鍵環節近在咫尺。這時候,老葉卻收到了醫院寄來的老母親病重通知書,家人要他連夜趕回。多年來因為工作關系,老葉對于不能時常陪在老母親身邊照料,內心頗感愧疚。但安裝沖刺迫在眉睫,為難之際他最終還是狠了狠心,堅持留守在海上作業。豈料,這一狠心竟連母親最后一面都未能見到。事后談起此事,老葉說“老母親年紀大了,這一天總要來的。”沉默許久,又說:“這是我自己選擇的。”
2009年初,他所在研發團隊聯合同濟大學、上海交大等單位的專家經過幾個月的研討和數十次的溝通協調,最終確定了技術藍圖。時年2月,上海東海風電整體吊裝軟著陸系統三組試驗葉取得成功。當年3月,他們自主研發的風機柔性及精確定位安裝體系正式運用于第一臺風機的海上整體吊裝。此時,“三個如何”的安裝技術難題終于被成功克服。在科創和技術攻關方面,風電安裝項目部被上海市重點工程立功競賽領導小組授予“優秀創新團隊”稱號。老葉所帶領的研發團隊更摘得多項國家新專利。
自項目開工以來,老葉一直扮演著雙重角色。作為一名有著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他除了做好技術攻關外,更肩負著老黨員帶領一批年輕黨員沖鋒在前的光榮職責。今年9月初,5兆瓦大容量風機海上吊裝時,早過退休年齡的他帶領一支青年隊伍頂風浪,爬墩臺。七八米高的墩臺,在浪急潮涌下,膽小的年輕人都要猶豫不決,他卻“噔”地一個箭步跨上去。眼看著念過60的老葉已在臺上,小伙子們頓時信心十足,紛紛尾隨其后沖上去,從而出色地完成了風機安裝各環節的施工任務。
親力親為的“老法師”
老黨員孫海榮是東海風電安裝項目分管生產的副經理。項目開工前,他觀氣象,查海況,找民船,奔海事;開工后,他下船頭,上墩臺,手持對講機,奔波于基地與海上平臺??吹綄O海榮在場,大家都會翹起大拇指稱道:“只要‘老法師’在現場坐鎮,領導就放心,大家就安心!”
在孫海榮的辦公桌子上放著一本《明日工作安排》和一本《施工日志》。《施工日志》上這樣寫道:2月9日,多云,下午陰有陣雨,沿海南風5-6級,陣風7級,適合海上吊裝。早晨6:30三航工2號發船;7:30“三航風范號”調整就位;10:30,24號風機整體開始吊裝;14:00,第一臺風機吊裝完畢。這兩本書被大伙稱之為“萬寶全書”。
今年8月,超強臺風“梅花”來襲,根據指令,全體撤離。面對11級以上強臺風的正面來襲,風險可想而知。孫海榮果斷指揮:“你們走,我留下!就這樣!”他帶著兩名年輕人靠吃方便面、喝礦泉水堅守三天兩夜,掌握了臺風動向。第一時間組織災后重建,僅用了兩天便恢復了生產,為完成最后一臺大容量5兆瓦樣機的安裝爭取到了最寶貴的時間。
小梁開始“挑大梁”
優秀青年共產黨員梁奎,是老葉親傳的得意弟子。這個靦腆的小伙子也是最早參與團隊研發的成員之一。他跟隨技術團隊參與最初的投標,輾轉拼裝場地,研究技術改革,跟進工程進度,處理工程善后。對于風電項目,他是個親歷者,也是個見證者,用他的話說:“在國內,海上風電還是個新興項目,整體還處于起步摸索階段。我想盡可能地多看多學多參與,和風電項目共同成長。”
2009年11月中旬,原工程部部長由于健康原因不能繼續工作。時任技術部部長的梁奎臨危受命,兼任工程部部長。此時,距離東海風電3兆瓦風機安裝主體完工僅有100余天的時間。100余天內要完成27臺風機的組裝與海上整體安裝任務,施工難度非常大。他每天跑施工點,記錄每道工序作業的起始時間及占用時間,分析有效工作時間的利用率及上下道工序銜接時間,整合施工工藝及認真做好日施工安排,提高了生產效率。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終于將原先3天組裝1臺風機改進為2天組裝1臺風機。聰明的小梁還非常重視知識的積累,又善于經驗總結,常積極參加各項技術交流活動。由他撰寫的《優化風機輪轂、葉片在機艙上的組裝工藝,確保風機組裝施工質量》獲得國家工程建設獎審定委員會頒發的2011年度全國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二等獎?,F在,他儼然已是國內風電安裝行業的挑梁人物。
這個“挑起大梁”的小梁,在偏遠的沈家灣基地施工期間,一忙便是好幾個星期,甚至有時一待便是好幾個月,極少回家與家人團聚,到逢年過節時留守更是家常便飯。在風電安裝項目的這批青年員工中,梁奎是最年長的,又是黨員,他從自身做起,努力為青年員工帶好頭,所以對自己的要求最是嚴格。工程開工沒多久,他就離開新婚不到一周的妻子,回到項目部埋頭工作。兩年多的時間里,他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有一次,身體虛弱的妻子在電話里埋怨小梁“不顧家”,小梁只能愧疚地安撫妻子:“忙過這段時間就好回家了。”其實他自己都不知道,這段時間是多久。
我和風電同成長
國家規定,高危行業及從業人員超過300人的行業,必須配備專職安全員一職。青年黨員黃濤就是風電安裝項目的專職安全員,負責東海海上風機的安全施工。2008年,年僅22歲的黃濤畢業后進入中交三航寧波分公司,一年實習期未滿,他便被公司分配到東海風電安裝項目部,當時,3兆瓦海上風電安裝項目尚在探索階段。他的成長有目共睹,短短兩年時間他被重用提升為安全部副部長。
根據有關部門要求,所有進駐上海的項目施工必須首先納入到“上海市安保體系”中。為了符合施工安全要求,黃濤連續3個月所經手的材料堆起來就有三米多高,由他撰寫的《海上風電機整機吊裝安全控制》獲得2011年度全國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二等獎,由他主持編寫的國內第一套《海上風電安裝安全管理規范》,為日后我國海上風電機安裝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寶貴的指導與借鑒。在制定安全條例之前,黃濤將施工時工人將要走的地方都身先士卒走了一遍,怎么走是安全的,哪個地方是不能站的……盡力排除安全隱患后,他還不放心,因為有些問題至今都難以解決,例如海上風浪大,船只顛簸,船員上下船時稍有疏忽就會發生意外。因為太過擔心,每到上下船時,黃濤就站在一邊,他要親眼看著船員們才能安心。這個年輕卻不失沉穩的小伙子說:“安全太重要了,我不敢稍有疏忽,寧可惹人煩地多嘮叨。”
在風電安裝項目部,每一位施工人員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著自己的一份力,老葉、孫海榮、小梁、黃濤,只不過是其中普通的一員,踏實、認真、負責、甘于奉獻,這些平凡的詞最適合用來贊美他們不平凡的付出。敢為人先,眾志成城:這就是他們以自身努力演繹的“風電精神”! (文/ 邵鴻雁 李俊來 周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