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長江口地形復雜,雖然設計院設計出了使用安全、保護周邊建筑物的穩定結構,但圖紙上的東西如何轉化為實踐?設計結構的施工可行性又如何?曹根祥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著眼于長江口水域河床底質沖淤變化劇烈,建造工程量巨大的整治建筑物的關鍵技術難題,曹根祥帶領三航局先期試驗小組創造性地開展了護底軟體排施工可行性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又研制、開發出護底軟體排施工工藝及成套設備,采用由復合土工布為基底的砼連鎖塊及砂肋護底軟體排,有效地保護了上部結構和自然泥面,阻止底沙流失,適應并控制了河床的沖刷變形,既保障了導堤范圍河床的穩定,又實現了導堤的安全可靠。這套工藝的成功開發,標志著我國的河口及淺海海床護底施工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回報是豐厚的:這套由三航人為長江口工程度身定制的護底軟體排施工成套工藝被荷蘭專家稱為“最適合長江口工況條件的實用技術”,被日本港口及海岸工程專家合田良實譽為“長江口工程中最成功的創新”!
曹根祥常對人說:“一流工程,要依靠科技進步來支撐。”在他領導下,項目部成立了科研攻關組,與上海航運科研所聯合開發了“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又與同濟大學聯合開發了“GPS無驗潮水下地形測量系統”。在施工作業船上,只要打開電腦控制臺,經軟件處理的北京座標、WGS座標,傾刻轉化為施工座標,施工船舶的船型線條、工程軸線在電腦屏幕上一覽無遺,絕對誤差在
讓一切不可能成為可能
“這哪里是河口,分明是???,治理這個根本不可能成功!”當有著豐富河口治理經驗的國外專家、學者望著
曹根祥參建過的大型工程不下20余個,但回顧長江口——這個我國迄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難度最高的交通水運基礎工程,讓他感觸最深的,應該還是那些屬于極限的挑戰。
挑戰來自環境之苦。在參建長江口的過程中,項目部遭遇過幾十次臺風、數百次8級以上突發性大風、60多年未遇的高溫酷暑、百年未見的大暴雨襲擊,
挑戰來自工程之難。一期工程中,南導堤“魚嘴”風流口工程事關長江口整治成敗的關鍵項目,工期上越早完成對整治就越有利。“魚嘴”的地理位置獨特,地處長江口上游,水流湍急,高灘上可以立人,深處則達水下十幾米。“魚嘴”的線性變化要求每一半圓體結構斷面均為根據標高不斷變化的漸變結構,這對機床整平、構件安裝及標高控制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挑戰來自工程之艱。三航人在長江口工程中所遇到的種種新技術、新工藝、新問題,在經歷了無數的失敗,終讓龐大的“水下機器人”在幽暗渾濁的環境中將參差嶙峋的水下道路熨帖得平平整整。
作為總指揮,曹根祥心急似焚又不失大將風度,他竭盡全力抓規劃,抓協調,抓統籌,抓設備,抓科技領先……三個采石場,五個預制廠,土工布加工廠,設計科研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人們??吹剿持粋€裝滿圖紙的大包,手提一個大水壺,在各施工現場來回奔走;看到他雙休日在辦公室里伏案書寫,通宵達旦,茶幾上堆滿了一疊速泡面。春節期間,他幾乎每天在辦公室里度過。他用小平同志說過的“要抓住本世紀末的最后機遇”這句話來勉勵自己,決心讓長江口的一切不可能成為可能,以一流的工程讓人民放心。
創新點燃“水下長城”的助推器
如果說長江口航道治理工程的成功有一個靈魂,那么這個靈魂就是創新。從決策總體方案到實施,長江口工程的每一步都伴隨著創新思維的閃耀。以科技創新為手段,采用新材料、開發新結構、創造新工藝、研制新設備,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大舞臺上攻克了一項項世界級技術難題。
曹根祥對施工中出現的難點、重點,成立專門的課題攻關小組,對新工藝、新技術進行探索和革新;成立QC活動小組,定期開展研討活動,如確立了提高水上塑料排水板施工工效等課題項目;對重點、特殊崗位和工種技術帶頭人進行選拔、培養,有意識地讓這些技術領軍人物在日常工作中挑大梁、擔大任。
曹根祥確立了“以技術創新帶動工程建設”的管理思路。在長江口工程設計施工中,無論從掌握長江口特性、優化和完善設計內容、尋求先進合理的施工工藝和研制世界上尚無先例而適合工程施工的各種船機設備,還是從探索符合工程需要的項目管理模式、實施工程動態監測和動態管理、健全工程質量監控措施、監測手段和質量標準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涌現了一大批技術含量較高的科研成果,護底軟體排鋪設施工工藝、專用軟體排鋪設船、首級GPS控制網、大型施工作業船舶GPS電腦監控軟件以及無驗潮水下地形測量系統的研制和開發,破解了一期工程的難題。多孔空心方塊水下安裝關鍵技術,率先成為世界上第一次在如此軟弱的海底筑成全斷面空心方塊、具有導流作用的斜坡堤。三航開發使用的步履式水下基床整平機及施工工藝、500噸半圓體預制出運工藝以及各種專業吊具的研制均填補了國內外的空白,成為國際領先的工藝和技術。
日前,曹根祥又主動請纓,奔赴廣東珠海,參與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中。在洶涌滂湃的南海,我們期待這位真男兒再創輝煌。(王澍潔 吳惠娜)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