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航運業衰退,港口建設任務銳減,水工市場萎縮,許多水工企業苦于找不到出路,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卻早早地將目光瞄準了海上風電項目,事實證明當時的決策非常有前瞻性。從去年開始,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速度已經大大超越了陸地風電的發展速度。今年初,國家能源局、國家海洋局聯合下發了《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7月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座大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開始并網發電,參與此項目建設的三航局抓住海上風電興起的契機,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有過海上風電整體安裝成功經驗的企業。
思路決定出路
2006年,世界貿易逐漸趨緩,三航局主營業務的碼頭、船塢等水工市場受到沖擊,呈現出下滑的趨勢?;谑袌鲂枨蟮母淖?,企業對于產品結構調整的力度也不得不加大。產品結構調整的方向在哪里、如何調整,成為三航局上下急于求解的問題,并開始思考海上風電安裝的業務前景。一方面,三航局具有50多年基礎交通建設經驗,且主營業務長期以碼頭、船塢、橋梁等水工專業為主,海上施工能力強,再通過技術研發,完全可能具備海上風電安裝的專業素質,也可以充分發揮原有的核心優勢。另一方面,三航局領導層經過對國內、國外市場的調查分析與研究,認為在新能源開發迅速升溫、陸地風電漸趨飽和、海上風電噪音限制小、能量產出大的情況下,海上風電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2007年,三航局正式做出決策準備進入海上風電安裝市場。
自主創新開拓新領域
開拓新的業務領域,依托于自主創新為主的科技創新。2007年,三航局決定進軍海上風電安裝市場時,其風電技術研究專家小組也同步組成。當時,在還沒有項目立項的情況下,前期的技術調查與研發已經啟動,對船機設備的硬性投入也在擬定,包括斥資3億元,為海上風電安裝量身定做2400噸的起重船“三航風范”號和6000噸級專用運輸駁的改造。2008年,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建設安裝項目招投標之時,三航經過一年多的研發,在借鑒國外安裝技術的基礎上,開發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安裝體系。這些實實在在、有理有據的施工方案,使得三航局在招投標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
專家小組在進行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安裝方案設計時,考慮到海上作業受海浪、風向、風速、潮差、暗涌、過往船只的影響,在進行了成本核算對比后,排除了分體吊裝,采用了風機陸上整體組裝、海上整體運輸、海上整體吊裝三步走的安裝方案。當時,海上大型風機整體安裝在國內尚屬首次,沒有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可以借鑒。而在海上整體吊裝過程中,解決好風機整機與基礎承臺對接時的緩沖問題和精確定位問題是關鍵。風機設備中的精密儀器,極易發生損壞,按照設計要求,風機整體吊裝時塔筒接觸基礎承臺,要相當輕緩才能避免因重力作用造成碰撞磨損或碎裂。三航局通過與高等院校等社會科研力量合作,共同研發了適用于海上風機整體吊裝的軟著陸裝置,成功攻克了海上惡劣自然條件下風機安裝的技術難題,實現風機整體平穩、安全、可靠地安裝就位。在風電基礎施工方面,針對東海海域淤泥較深這一特殊情況,以高樁承臺基礎設計代替了國外常用的固定方案,有效解決了高聳風機承載、抗拔、水平移位的技術難題,成為世界海上風機基礎建設的首創。另外,三航局的自有技術起重船吊鉤中心GPS定位系統,使吊裝風機的起重船能快速、精確地到達指定船位,實現吊裝的粗定位。
攜專利技術占市場先發優勢
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在中國風電場建設史上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次采用自主研發的3兆瓦離岸型機組,標志著中國大功率風電機組裝備制造業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第一次采用海上風機整體吊裝工藝,大大縮短了海上施工周期,創造了一個月在工裝船上組裝10臺、海上吊裝8臺的記錄;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高樁承臺基礎設計,有效解決了高聳風機承載、抗拔、水平移位的技術難題。
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有過海上風電整體安裝成功經驗的企業,三航局通過自主創新,解決了在水深
繼成功實施東海大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后,三航局又攜著已有的技術專利角逐國內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投標。其中江蘇大豐和東臺的兩個各裝機容量20萬千瓦的潮間帶風電場項目備受關注,因為目前世界上暫無在潮間帶建設風電場的先例,水深及施工時間的限制,對風電基礎施工和安裝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三航局未雨綢繆,在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安裝施工時,已著手研究淺海段、潮汐段風電及陸上風電施工技術和裝備。在潮間帶風電場所有的施工安裝方案中,三航局設計方案受到國內專家的認可,被認為研究最深、方案最可靠、最富實效性。加上2009年底,三航局在江蘇響水風電場成功安裝了裝機容量20千瓦的試驗風機,在水深
(《建筑時報》2010年10月2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