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有著56年歷史的企業,從早期的走遍華東沿海建碼頭,到90年代確立并堅持“水陸并舉、多元發展”的戰略思路,如今更是高舉“多元化、國際化”的旗幟,以“兩新三并舉”為戰略導向,中交三航局進入了不少新的業務領域;從筑港“王牌軍”,到海上風電安裝“先行軍”,再到鐵路建設“主力軍”,中交三航局形成了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施工足跡遍布我國東西南北中,海外走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和地區。使得企業無論是經營規模、業務結構、市場分布、業務模式,還是綜合實力、行業地位、企業品牌等都有了跨越式的提升。
國際商報:最近幾年鐵路建設迎來一個新的建設高潮,在市場的逐鹿之中,中交三航局的狀況如何?
方彥: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中交三航局逐步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產品結構、市場分布和業務模式,在綜合實力、技術創新、人才儲備、管理模式、企業形象等方面都蓄積了一定的競爭優勢。自2007年進入鐵路建設市場,在短短3年的時間里,取得了長足進步。除了哈大客專和京滬高鐵外,今年以來,中交三航局接連承接了5個鐵路項目,是中交股份子公司中國鐵路建設中標份額最多的單位,同時位列路外企業之首。在地域上以上海為中心輻射到山西、山東、河北、黑龍江、新疆、安徽等地,中交三航人開赴全國各地建設鐵路,并多次獲得業主嘉獎。
國際商報:鐵路建設對公司的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三航局是如何應對的?
方彥:在鐵路項目建設中,中交三航局從2007年以前的從未接觸過鐵路建設,到如今已參建了哈大、京滬、大西、蘭新、合福、張唐和青榮等鐵路項目,一如既往地“高標準起步、高強度推進、高質量達標”,成長為鐵路建設的主力軍。三航局的管理方針體現在鐵路建設中,就是要抓好標準化建設,做好工程、服務業主,并通過信用評價提升企業形象。
在鐵路建設中,我們全面、系統、全過程地推行標準化管理,把質量安全管控、規范現場管理作為推進標準化管理的核心,狠抓現場管理和過程控制,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比如我們在蘭新鐵路建設中,結合施工實際,形成了符合標準化管理要求的項目自控體系文件,并落實自控標準,從制度建設、隊伍管理、技術保障、質量控制等方面入手,嚴格執行過程質量管控,確保工程順利實施。今年蘭新鐵路新疆有限公司組織召開的兩次現場觀摩會暨標準化管理和安全質量現場觀摩會都在三航局承建的標段召開,公司項目部作為先進施工單位還進行了交流發言。
企業信用評價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作,中交三航局以工程項目為落腳點,從規范日常管理工作入手,全面實行標準化管理,夯實基礎,促進了鐵路項目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同時也提升了公司在鐵路市場的信譽。在哈大鐵路建設中,中交三航局歷次質量信用評價居哈大全線23個參建局級單位前6名、中交哈大管段前2名;所生產的CRTSⅡ型無砟軌道板先后獲得10塊綠牌,成為京滬全線軌道板生產的典范,并亮相上海世博會;大西鐵路全線評出兩個“奉獻標兵單位”和八個樣板工程,三航局作為路外單位,榮獲了一個“奉獻標兵單位”和兩個樣板工程;三航局承建的蘭新鐵路2標段至今已4次獲得蘭新公司的綠牌嘉獎。
當然,除了上述之外,鐵路建設尤其是高速鐵路的建設對公司的創新理念也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國際商報:我們了解到,近年來中交三航局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中交三航局在施工中有哪些創新?在鐵路項目的建設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方彥:正如你所言,近年來中交三航局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從2006年至2009年底,公司獲得有效專利18項,受理專利26項,公司主編的行業標準2項,參編的行業和地方標準17項,獲得了國家級工法4部,省部級工法6部。今年,又榮獲2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6項技術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專利數為歷年之最。研制的大管樁、PHC管樁、高性能砼、GPS打樁定位系統等科研成果都已在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形成品牌優勢。
從專業領域上來講,依托于鐵路、風電等新的業務領域的施工,公司注重以技術創新形成先發優勢。僅以鐵路施工領域為例,公司通過在哈大客運專線和京滬高鐵的施工實踐,就已基本掌握了路基、箱梁、軌道板的施工技術、管理方法等。今后我們還將進入城市輕軌、地下隧道等工程領域,這都需要在技術創新上做好準備。
國際商報:對于未來高鐵項目的建設,您是如何看的?
方彥:國家擴大投資的政策使整個鐵路網建設蓬勃發展。在公司“十二五”的戰略規劃中,鐵路都將是一個重點,是企業擴大規模的有力支撐,是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提高經濟效益、提升企業形象的平臺,全體三航員工必將全力以赴,奮戰鐵道線。在未來的高鐵項目建設中,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堅定科學發展的信心,加強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在做好工程的同時,努力兼顧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
(《國際商報》2010年12月13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