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新華日報社交匯點客戶端報道湘江第一跨!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湘潭楊梅洲大橋正式通車——
恰逢盛世譜篇章,雙塔凌云跨江洲,9月29日,隨著第一輛車駛過,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湘潭楊梅洲大橋正式通車,慶祝祖國75周歲華誕。
來自湘潭市雨湖區、岳塘區的群眾自發組織來到現場,為慶祝楊梅洲大橋通車準備了舞龍、舞獅、腰鼓、軍鼓、秧歌等熱鬧、精彩的表演,與項目建設者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湘潭窯灣景區項目北起雨湖區北二環,跨楊梅洲島,東至建設路,與河東大道相接,道路和橋梁全長10.04公里,是連接湘潭岳塘區和雨湖區主要通道。
其中,楊梅洲大橋橋梁全長2123米,為雙塔雙索面混合梁斜拉橋,主橋長1108米,河西側索塔總高度181米,河東側索塔總高度181.68米,是湘潭市目前最高建筑。大橋采用“一跨過江”的形式,其中大橋主跨寬658米,由168根斜拉索錨固53節鋼箱梁鋪設而成,成為湘江目前跨度最大的斜拉橋。
楊梅洲大橋“一跨過江”,658米的跨度,為大橋的建設帶來不少難題。在主墩基礎施工中,項目建設團隊針對圍堰地質復雜,基巖強度軟硬不均等特征,采取“一樁多探”,并按固定比例回填片石、黃土,解決了鉆進過程遇溶洞漏漿的問題;面對溶洞塌方潛在的風險,建設團隊在樁底陰陽鎖口底部制作45度刃角,解決了管樁傾斜的問題,并在后續36米大直徑承臺澆筑中,通過分3層澆筑混凝土,優化冷卻水管布設的方式,避免了水化熱導致承臺開裂,為大橋奠定堅實基礎。
項目橋梁團隊基于“BIM+”技術,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打造楊梅洲數字孿生建造技術及施工監控平臺,結合現場實際情況進行了工藝創新、質量創優和科研攻關,攻克了鋼箱梁大噸位吊裝作業、鋼箱梁大噸位滑移施工、少支架安拆施工、超長斜拉索群錨體系等值張拉、大跨徑斜拉橋無應力合龍、大跨徑斜拉橋鋼橋面ERS鋪裝、大跨徑斜拉橋抗風抑流措施等技術難題數十項。并總結經驗,形成課題2個,工法4項,專利10余項,論文40余篇,這些難題的攻克不僅提高工程質量和建設進度,也為后續同類型斜拉橋的提供可參考經驗。
為落實好項目綠色施工的要求,項目在設計之初便采用一跨過江的方案,不僅保護了湘江水質及野生鯉魚的洄游產卵,同時滿足湘江航道暢通。
項目技術團隊發明一種可移動的一體式混凝土箱梁翼緣模板支架,做到一套模板重復使用,大大減少了側翼緣板模板搭設工程量,進一步減少了木材的消耗。在鋼橋面鋪裝過程中,技術團隊采用了ERS樹脂瀝青混凝土,較傳統鋪裝方式,此項應用無需加熱,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修建永久應急處理池,嚴格落實攔渣、濾渣、覆蓋、沉淀等措施,讓污染物做到“有家可歸”。
一橋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楊梅洲大橋的建成通車,為湘潭市“一環兩路,六縱六橫”城市路網發展建設增添了新地標、新景觀,為湘潭市民北上長沙、益陽、常德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縮短了南下衡陽、西進婁底的交通距離,也必將點燃湘江兩岸經濟騰飛、鄉村振興的新引擎,為湘潭地區紅色文旅品牌匯聚合力,為產業升級積蓄優勢,更為湘潭市拉大城市發展框架,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推動長株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和長株潭都市圈建設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來源:八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