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東海洋面,數百艘船舶星羅棋布,如同艦隊一般有序移動,往來穿梭。由三航局承建的舟山項目就坐落在東海孤島上。
該項目體量巨大,船舶數量較多,施工海域空間有限,附近海域布設數條海底電纜和光纜,很容易造成船舶的碰撞、絞纜等風險。加之受長周期涌浪影響,冬季寒潮、夏季熱帶氣旋頻繁,項目年有效可作業天數不足200天。
如果船位協調和船舶調配不能高效運轉,將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每天損失可達上百萬元。如何破解船舶管理這一難題給項目團隊帶來了很大困擾。
工期不等人,成本不等人。面對復雜密集的船舶管理任務,三航局舟山項目數字化團隊經過充分的技術調研、方案論證,最終在三航局數字化管理部統籌指導和中交集團兄弟單位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下,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手段給出了解決方案。
團隊對目前在用的生產調度管理系統——船舶管理模塊、平海灣風電項目指揮調度中心等已有的船舶調度管理系統應用情況進行提煉、分析、總結,結合現場實際船機管理需求,融入多源融合數據的相關性算法、電子圍欄、高頻對講等數字化技術,自主研發了一套船舶指揮調度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了成果轉化和產品升級。
在船舶管理系統的電子海圖上,不僅標注了施工區域附近的海底電纜,避免了掛扯海底電纜事件的發生,還可以精準地顯示施工海域內所有船舶的類型和即時位置,仿佛安裝了從高空俯瞰全場的“天眼”。
該系統將施工海域劃分為施工區、警戒區、預警區,形成三道“電子防線”,未報備的船舶進入后可實現自動預警。
同時,該系統還集成了風、浪、潮、臺風等氣象數據,在日常施工過程中能及時對場內船舶發出預警,在防臺防汛期間能實時同步臺風路徑信息。這也使得施工現場船機調配能夠提前做出部署,大大提升了對船機安全施工的管控。
船舶數智化指揮調度系統的成功應用,一方面,得到了業主、監理、屬地政府與海事部門的高度肯定,大大縮短了船舶進出場手續辦理的周期,更進一步深化了共建合作。
另一方面,團隊課題《水運工程中的船舶智能化管理》取得了軟件著作權?!渡⒇洿a頭全過程數字化應用試點項目》作為中交集團年度產數數字化試點課題,進一步提升了數字孿生及數字化交付能力,為智慧港航項目的打造奠定基礎。
來源:三航局舟山項目
文圖:徐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