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司通過“力爭踏準市場、優化采購模式、強化管理考核”等手段,在市場波動中實現了保障供給和向市場要效益的目標,與市場同期價格相比,主材的年平均采購成本大幅降低。
緊盯市場 巧降成本
利用市場波動形成的價差降低成本。以普通硅酸鹽水泥為例,2010年初,每噸水泥從250元漲到近610元,三公司在做無錫高浪路項目的水泥供應方案時,預測到價格會漲,以每噸306元的價格與供應商簽訂了2萬噸購銷合同,而無錫市場水泥最高價漲到了每噸645元。為了踏準市場價格,物資部對主要物資的合同承接價、實際采購價、同期當地市場預算指導價、采購成本降低率、主要材料的材差等數據進行了詳實的記錄,還根據建材市場上的螺紋鋼、線材、中厚鋼板等價格變動繪制走勢圖,為分析和預測提供完備的數據庫。
放眼全國市場,實行異地采購贏得區域價差。第一工程處每年耗用水泥約6萬噸,三公司對南京周邊的水泥生產廠家進行調研,報價在每噸383~387元,而蕪湖地區的出廠價格僅為288元。三公司果斷決定異地采購,剔除靠泊碼頭、設備、人工、電費等費用,每噸水泥可節約近70元。
主動出擊 應對危局
市場總是隨著宏觀政策和供求關系不停地變化,從2010年起,受國家節能減排、燃油緊張等影響,建材市場價格急劇波動,砂石料、水泥及商品混凝土價格頻繁上揚、供不應求。三公司施工的無錫高浪路、泰州大橋、南京四橋、句容S122、江陰BT等項目全線水泥多次告急。物資部主動出擊,頻繁奔波于盤固、鶴林、天山、海螺等水泥廠之間,到廠家求助,保障了水泥的供應。
近年來,受國家財政的影響,市場上流行著一句話:“防火、防盜、防鋼貿”。為了規避風險,三公司建立了分包商信用評價管理平臺,與分包商簽訂誠信承諾書,分包商需繳納5000~30000元不等的誠信保證金,有效防止了材料以次充好、偷工減料、延誤交貨等問題。資金緊張時,采取承兌匯款的形式支付材料款。
強化管理 降本增效
三公司制訂了《物資管理辦法》和《材料核銷辦法》,對物資管理全過程進行控制,對工程的余料和廢料回收、利用進行雙重考核,這些措施的出臺讓“來料加工”的分包隊伍能自覺地節約材料。泰州大橋項目結構隊伍主動將短鋼筋焊接起來再利用,青榮鐵路結構隊伍的負責人主動向項目經理遞交材料領用授權書,揚中三橋分包隊伍主動核算圖紙,上報的計劃細到材料的規格、型號、尺寸,樣樣俱全。合作伙伴說:“考核制度嚴格,對我們其實也是有利的,減少浪費,這樣結算的時候就不被扣款了。” (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