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交集團第三次黨代會上,王彤宙董事長做了《乘勢而上啟新程 勇擔使命開新局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質量型世界一流企業》的報告,通過聆聽劉翔書記的宣貫、中心組集中學習以及個人研讀,再結合3月11日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我個人體會為三個詞貫穿三次黨代會:變革、科技、決心。結合港灣院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方向,也有幾點思考:
乘碳達峰東風,行技術研究新突破
報告第四部分針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行了系統闡述。作為風電施工主力單位,碳達峰和碳中和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機遇,亦是我們港灣院研究關注的重點,碳達峰和碳中和主題主要涉及有兩個板塊,一是光伏產業,二是風電產業,我國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說明新能源板塊保守估計要有三十年的發展黃金期,如何更好地走向深海深藍等領域,這是時代和發展所賦予的巨大發展機遇,對我們港灣院的科技研究提出了全新要求。以港灣院目前的拳頭產品海上風電灌漿料為例,灌漿料技術研究始于局有限公司十年前對風電發展趨勢預判,其超前的技術儲備為三航局在海上風電灌漿料市場搶占先機、提升競爭力提供了有力支撐。伴隨著海上風電施工格局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加劇,下個階段我們必須圍繞“性能上進一步提升、成本進一步下降”對灌漿料的配方和工藝持續進行改進,讓我們在風電大機遇的條件下可以不斷提升局有限公司內部市場的服務力,進一步提升外部市場的競爭能力,努力得到更高的市場份額和品牌的知名度。我們要借助集團風電運維公司成立的契機布局海上風電相關運維技術的研究,力爭打造三航科技前沿的主力產品,盡享發展紅利。王彤宙董事長在報告里談到在商言商,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讓科技領航、智慧引路成為公司最鮮明特征,確保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勇當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F在我們揚帆啟航為時未晚,要加緊布局,把好生意腳踏實地真正做起來。
助力新發展模式,產研一體化進軍新領域
王彤宙董事長在報告里談到生態治理是未來的“高成長賽道”。十四五規劃里面也體現了這個理念,也能理解成為生態治理是一條蘊含高科技的優質賽道,但是如何把圖片里看到的金子變成兜里的金子呢?作為局有限公司下屬的科研單位,我們要拓寬產研結合的發展思路,要主動“走出去”,探索研究企業下一階段發展需求,尋找產研結合的切入點。比如作為局有限公司下屬的科研單位,我們要圍繞局有限公司城市綜合體開發的戰略布局,借助花博會項目、株洲清水塘項目實施的經驗,設立污染土治理、改良等各類科研課題,探索各類污染土的改良配方,為局有限公司未來承接工業用地改良后地塊開發、綜合治理利用提供技術支撐。未來企業發展是科技主導生產的時代,作為擔任科研攻關重任的港灣院應該走在工程公司的前列,全體科研人員要有科技先行的理念和行動,既要做好局有限公司發展規劃需要我們來研發什么,又要具有風投意識,以敏銳的嗅覺和快速的反應能力,主動探索、研究、掌握企業未來發展的前沿技術,要在科研中起到小靈通的作用,通過對行業發展進行預判下一階段哪里有錢賺,賺的多,怎么賺,怎么能賺的最多,這才是港灣院存在的最大價值。
借力校企合作,打造高科技企業典范
作為科研單位,我們下階段發展的重點和突破口在哪兒?這是需要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既要為局有限公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研支撐,也要努力讓投入產出比更強,依靠技術優勢賺取更多純利,讓港灣院成為三航最能下金蛋的那只雞。想變得更強除了自身需要艱苦創業之外,最為需要的要有開放的胸懷,要敢于把最先進的技術、最前沿的理念引進來,轉化為我所用。我們要充分依托上海這個匯聚了五湖四海高科技人才的地方,加大和各類高校聯合研發生產和技術的力度。同樣的技術,我們與高校強強聯手,優點非常明顯:從科研水平上來看,上海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基本代表了我國最高的技術水平,有高端的科研人才,有最好的設備,能接觸到行業發展的最前沿研究方向;從資金投入上來看,借助局有限公司這個技術轉化平臺,我們只需要少量投入就可以動用較多的人力物力;從知名度上來說,校企聯合有機會接觸到更好的資源,在企業品牌建設上亦能有巨大的突破。王世峰董事長說過,有名有利的事情要捋起袖子大膽干,校企聯合搞高科技研發我個人認為就是可以捋起袖子大膽干的一件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事情。
周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只有在不斷的變化和適應變化中找到生存的點才能以變化本身勝萬變,企業的治理和發展也是同樣道理,只有發展才能求存,也只有緊貼時代脈絡,以科技為發展向心力才能擁有高質量的發展道路,才能悟得在商言商的真諦。
來源:港灣院
文字:王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