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鐘撥回到三年前,2011年11月18日10點18分,隨著中交股份副總裁侯金龍宣布"深水港工程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開工",激動、自豪和幸福洋溢在三航局港灣院結構所10個年輕人的臉上。
2009年,在交通部、中交集團和三航局的支持下,港灣院以中交工程結構重點實驗室為基礎,申報建設"深水港工程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試驗系統研發的重擔責無旁貸地落在了結構所的肩上。整套試驗系統涉及多個領域,專業化程度高,時間緊、任務重,國內外又無先例可借鑒,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在所長吳鋒的帶領下,大家奔赴全國各地,開展大量的調研。北上天津,南下廣州,西進南京、武漢,遍訪河海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水科院等該領域的重點大學和科研院所,虛心請教、觀摩學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科技攻關與幾十個專題會反復的技術論證,結構所完成了土壓力加載系統設計、加載系統隔土止水設計、水位系統控制系統設計、試驗系統管路布置設計、土建配套設計等準原型試驗系統的細部方案設計,解決了一系列系統集成和安裝難題, 出色完成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深水港工程準原型結構試驗系統的開發,整個試驗系統不僅具有創新性,而且其試驗規模、尺度為國內之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自主研發的側向土壓力加載系統是國際首創技術。這些基礎工作和成績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申報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構所積極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的技術服務,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為工程項目部提供技術支持,用嚴謹的工作態度和精湛的業務水平,亮劍項目現場。
香港人工島是港珠澳大橋香港側口岸的重要組成部分,島壁設計為格型鋼板樁大圓筒結構。項目緊鄰香港機場,由于機場限高要求,大型船舶無法進入施工區域,這樣,傳統的整拼整打的施工工藝就不能實施。針對這個難題,項目部希望采用整拼散打施工工藝,利用大型支撐裝置拼成圓筒后分片施打。而這個支撐裝置為大型桁架柱組拼圓柱形鋼結構,共分上、中、下三層平臺,結構直徑達32米,高50多米,重約350噸。整套工藝成敗的關鍵就在于,支撐裝置的結構和工藝是否可行?
結構所也是第一次面對如此大體量的鋼結構分析及測試,經過初步論證后,他們還是承接了這項服務。從更新英標、港標等設計規范,到向院內外專家請教,組織技術攻關,一絲一毫,不敢懈怠。在支撐裝置制作、拼裝、試驗現場,與設計人員深入交流,保證結構分析時各項計算參數理解輸入正確;通過現場測試數據,驗證計算模型及方法的正確性,根據測試數據調整計算參數,優化結構設計;針對鋼板樁的選錘及可打性分析進行專題分析,對比日本、法國、美國等不同的可打性計算理論,得出最優計算方法;同項目測試人員一道,抓緊分分秒秒,加班加點、保證在支撐裝置起吊出運以前完成了所有傳感器的安裝、布線和試測任務。最終,《整拼散打支撐裝置結構分析報告》等12項計算分析和檢測專項報告嚴謹出爐,為人工島格型鋼板樁項目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而這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的成功破解,離不開人才,而這得益于結構所在實踐中形成的"培養將而不培養兵"的用人宗旨。他們不斷克服知識新、任務重、人手緊、新手多的困難,以工程項目為依托,邊做邊學,任務分包,提高現場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兩周一次的全員"研討日",對課題進行研討,鼓勵參加各類行業學術交流活動,把握本專業前沿研究,拓展知識領域。經過這樣的培養和實踐,大家的眼界寬了,思路廣了,節奏快了,效率高了,多數人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成為骨干力量。
近幾年結構所承擔的項目共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6項,結構所承擔了多本住建部、交通部和上海市行業標準的編寫,將研究成果納入行業標準,促進了行業技術標準化的建設。結構所也獲得"上海市職工先進操作法優秀成果獎"、"上海市團隊創先特色班組"等榮譽稱號。最近又傳來喜訊,結構所榮獲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稱號。好樣的,年輕人!